2025年10月18日,第五届南香山门脉高压论坛在广州正式拉开帷幕,群贤毕至,共襄盛会。本次论坛由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联合主办,汇聚了国内外肝病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共话门脉高压与肝病诊疗的前沿动态,擘画肝病防治新蓝图。
开幕致辞
传承创新,共谱华章

论坛开幕式由大会主席、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陈金军教授主持。陈教授首先对莅临本次盛会的各位专家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并对长期支持论坛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诚挚谢意。他在致辞中指出,南香山门脉高压论坛历经五载发展,始终秉承“规模适度、主题鲜明、水平精湛”的办会理念,致力于推动肝硬化、肝衰竭等肝脏疾病的全程管理及病毒性肝病的防治工作。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孙剑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辞,他指出,在医疗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肝病学科发展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包括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绩效改革等方面的压力。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历经7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领先的传染病和肝病临床与转化医学平台。南方医院增城院区肝病科与南方医院实行同品质医疗,由南方医院感染内科派出技术骨干组建。凭借南方医院的技术优势和科研实力,增城院区肝病科已发展成为广州东部最大的肝病研究团队。科室以肝病介入为技术抓手和特色,为肝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诊治服务,形成了从慢性肝炎到肝硬化(门脉高压)再到肝脏肿瘤的临床综合诊治体系。目前,科室每年开展各类肝脏介入手术700余例,包括高难度四级TIPS手术、脾动脉栓塞术、肝癌TACE、肝癌消融术和胆道介入等,为广州东部及周边地区提供与南方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最后,孙教授强调学科建设需要代代相传的坚持与努力。“学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和创新环境。”孙教授表示,“作为医院管理者,我将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推动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新里程
脾脏硬度专家共识启动仪式
本届论坛的一大亮点是“脾脏硬度共识”正式启动。该共识由中国肝硬化临床研究协作组(CCRG)牵头制定,旨在系统总结国内外脾脏硬度测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形成科学规范的诊疗指南。
大会主席陈金军教授在介绍共识制定背景时指出,脾脏硬度测量作为无创诊断技术,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次专家共识的制定将汇集国内顶尖专家的智慧,为临床实践提供权威指导。

在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陈金军教授、Rajiv JALAN教授、贾继东教授、侯金林教授、孙剑教授、尤红教授、徐小元教授、牛俊奇教授、杨长青教授、诸葛宇征教授、柴进教授、张明教授共同启动了共识制定工作。
根据工作安排,专家共识制定将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在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的方法学指导下进行,计划在未来两个月内完成推荐意见的凝练和整合,预计11月完成稿件撰写并投稿至《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力争在2026年1月前正式发表。
该共识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在门脉高压无创诊断领域迈出重要一步,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规范、科学的诊疗依据,最终惠及广大肝病患者。
主旨论坛
洞见肝病未来
聚焦门脉高压、细胞治疗与乙肝治愈新进展

贾继东教授深入探讨了血液系统疾病所致门脉高压的系统性诊治策略。他指出,骨髓增殖性肿瘤、淋巴瘤等血液疾病可通过多种途径引起门脉高压,包括肝窦阻塞、门静脉血栓形成等。贾教授结合丰富的临床案例,详细阐述了“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的独特临床思维路径:关键在于建立“胸怀肝脏,放眼全身”的系统性思路,勉励临床医生不仅精通肝脏疾病,更要具备跨学科的全局视野。

Rajiv JALAN教授从国际视角分享了门脉高压研究的最新突破与未来展望。JALAN教授指出,当前肝硬化领域正经历三大转变:通过精细化疾病分类推动药物研发,利用微生物组靶向治疗开辟新途径,以及借助人工智能构建新型护理模式。尽管肝性脑病分期工具仍显不足,但新兴技术正在改变实践格局。总体而言,肝硬化与门脉高压仍是存在巨大未满足需求的领域,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协同攻关的合力。

侯金林教授在题为“TCR-T靶向HBsAg实现乙肝治愈和肝癌治疗双策略”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当前乙肝治疗面临的瓶颈,并提出基于TCR-T细胞疗法的创新策略。他指出,现有药物难以有效清除病毒储存库cccDNA,导致治愈率低、停药易复发。相较CAR-T技术,TCR-T具有识别细胞内抗原的独特优势,有望突破现有治疗局限。尽管病毒载体TCR-T仍面临制造复杂和安全性挑战,但团队提出的体内TCR-T技术为实现更安全、普惠的乙肝治愈及肝癌防治提供了新方向,展现出重要临床价值。

徐小元教授对我国新版《肝硬化肝性脑病诊治指南(2024版)》进行了系统解读。他指出新版肝性脑病指南在诊断标准、治疗策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了重要更新。指南明确了肝硬化患者出现其他失代偿事件或反复发作肝性脑病属于进展性失代偿,并提出停用乳果糖/利福昔明超过12个月无复发可作为“再代偿”的判定标准。治疗上建议2-4级患者避免过量动物蛋白摄入,可静脉补充白蛋白,同时肯定“双抗治疗”及抗纤维化中药的病程改善作用。此外,指南特别强调乳果糖、利福昔明等药物在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关键地位。

柴进教授系统阐述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的临床精准分型研究。该研究基于肝脏蛋白质组学数据,创新性地将MASLD划分为三个具有显著差异的临床亚型,并深入揭示了各亚型的分子特征。研究特别发现原发性肝癌高风险型(MASLD-mSIII)中癌症相关信号通路被显著激活,关键蛋白表达异常。通过机器学习筛选出LAMB1、FLNC和ERCC3三种蛋白构成的生物标志物组合,在内部队列验证中诊断准确率高达93%,为MASLD的精准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王琳教授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肝脏的血管微环境”这一前沿课题,系统阐述了肝窦内皮细胞在肝脏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核心调控作用。研究揭示肝窦内皮细胞功能失调通过Notch-eNOS、Wnt2、C-kit-CXCR4、Notch-Sirt1等关键信号通路,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脏再生及衰老等过程形成复杂的作用网络。这些发现凸显了血管微环境在肝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主动调控角色,为理解肝脏疾病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诸葛宇征教授在关于“HCC患者门静脉高压的管理”报告中指出,门静脉高压(PH)是肝细胞癌(HCC)患者中普遍存在却研究不足的重要临床问题,合并临床显著门静脉高压(CSPH)的HCC患者病情更为复杂、治疗更为棘手。随着HCC综合治疗手段不断进步,PH及其并发症已成为制约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因此,亟需积极开展高质量研究来优化此类患者门静脉高压的管理流程,以改善其临床结局。

孙剑教授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实现乙肝治愈面临的核心挑战与前沿策略。他指出,实现乙肝治愈的关键在于清除肝细胞内cccDNA和整合的HBV DNA这两个病毒储存库。现有抗病毒药物对此作用有限,而基因编辑技术和表观遗传编辑器等新策略展现出突破潜力。研究表明,通过siRNA联合免疫调节剂的多靶点治疗,可使优势人群的HBsAg清除率提升至47%。未来通过优化联合治疗策略,有望实现有限疗程的乙肝治愈目标。

杨长青教授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非肝硬化门脉高压(NCPH)的诊疗路径优化策略。他指出NCPH本质是血管病变,特征为门脉高压重但肝功能损伤轻。诊断需结合影像学与病理学金标准,治疗应采取病因与对症相结合的双轨策略,终末期患者可考虑肝移植。该优化路径将显著提升NCPH的临床诊疗水平。

牛俊奇教授系统阐述了基因工程白蛋白在肝硬化腹水中的应用。他重点介绍了一种名为0srHSA的重组人血白蛋白,它是全球首创的植物源基因工程白蛋白,临床研究证实,其在提升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方面与传统人血白蛋白疗效相当。该产品具有结构优势,其Cys-34修饰率低,有效白蛋白比例更高,功能表现可能更优。凭借可规模化生产、成本可控的特点,0srHSA有望解决血源短缺和潜在安全风险问题,为肝硬化腹水治疗提供新选择,展现出改变现有治疗格局的广阔前景。
群英荟萃探“门”道,众智云集论“脉”途。整场主旨论坛内容涵盖肝病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热点问题,各位专家的报告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衔接,展现了我国肝病研究的整体水平和未来发展动向。
今天下午的会议设置三个平行论坛,分别从临床实践、科学前沿和基层医疗三个维度展开深入探讨。“展望论坛1 B to B”聚焦门脉高压的临床诊疗进展,涵盖肝硬化并发症管理、TIPS术后挑战、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等实际问题,旨在提升复杂肝病的综合诊疗水平;“展望论坛2 B to B”侧重肝病机制与精准治疗,从免疫调控、肠-肝轴、代谢紊乱等基础研究出发,探索乙肝治愈、疾病模型等创新方向;“急危重症肝病基层联动体系建设专题研讨会”则注重实践能力提升,通过肝功能解读、出血处理、肝性脑病诊治等实用内容,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应急救治与分级诊疗能力。三者相辅相成,既推动前沿科学突破,又夯实临床实践基础,共同构建了肝病领域“科研-临床-基层”协同发展的完整体系。此外,明天上午还将举办卓越论坛,涵盖肝病前沿热点与转化研究,内容贯穿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全链条,既关注肝硬化、门脉高压等经典课题,也深入探讨肠-肝轴、肝脏免疫微环境等新兴领域。



写在最后
第五届南香山门脉高压论坛的成功举办,展现了我国肝病学界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本次大会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学术安排,系统展现了肝病领域的最新进展。会议内容既重视肝病诊疗的规范化与基层联动体系建设,又聚焦前沿基础研究与精准医疗突破,充分体现了“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学术特色,为推动我国肝病防治水平的整体提升构建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