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今年立秋有3大特点,60年一遇,这5件大事记得做,老传统不能丢

晨起推窗,一缕干爽微风穿堂而过,暑热未消的大地上,季节指针已在晨露间悄然拨动。今日13时51分19秒,随着太阳达到黄经1

晨起推窗,一缕干爽微风穿堂而过,暑热未消的大地上,季节指针已在晨露间悄然拨动。

今日13时51分19秒,随着太阳达到黄经135度,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点——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此刻,天地间的阳气逐渐收敛,万物由生长的旺盛期过渡到成熟收获期。

今年的立秋与众不同,被誉为“60年一遇”的特殊节气。其稀有之处在于今年同时具备了闭眼秋、秋包伏与母秋这三种传统历法的特征。

01 60年一遇的三大奇观

闭眼秋,这是立秋时刻的特定称谓。古人将正午作为分界,若立秋在午后,便称之为“闭眼秋”。今年的立秋时间为8月7日13:51:19,恰巧符合这一条件。

民间有谚语提醒:“闭眼秋,热不休。”这预示着立秋之后,高温天气将持续,秋老虎的威力可能胜过往年。从气象学角度来看,此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依旧对我国中东部施加影响,高温天气仍将持续。

秋包伏揭示了节气与三伏之间的交错关系。今年的情况是立秋之后,末伏才刚刚开始,时间为8月10日,形成了“立秋包末伏”的格局。农谚有云:“秋包伏,热得哭;伏包秋,凉悠悠。”这样的天气预示着立秋之后,至少还有12天酷热难耐。

母秋的判断标准,是基于农历日期的奇偶性。今年的立秋恰逢闰六月十四,属于双数,因此是“母秋”。民间有说法:“公秋爽,母秋凶。”这预示着今年的暑热将会更加顽固。

这三种现象同时出现实属罕见,上一次这样的情况要追溯到六十年前,因此被誉为“60年一遇”的奇观。

02 立秋非入秋,秋虎正蓄势

虽然名为“立秋”,实际上气象学对秋季的开始有着明确的界定:气温需连续五天稳定在22℃以下。

然而现实中,立秋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依然感受着盛夏的余热。《淮南子》一书中在汉代便有记载,称“立秋不立秋,暑气难消除”,这可以看作是“秋老虎”概念的最早描述。这种立秋后的高温回潮通常要持续到白露时节(大约9月7日),而在南方地区可能会延长至10月。

03 五件大事:立秋日的千年传承

1.迎秋祭祀

立秋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开始,古人每到这个时候都会举行盛大的迎秋祭祀活动,以示庆祝和感恩。《礼记·月令》记载:天子率百官赴西郊设坛,祭祀白帝少昊,同时检阅军队,称为“秋狝”。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身着盛装,聚集在公共场所,如庙宇、广场等,举行祭祀仪式。祭祀的对象包括天神、地祇、祖先等,以祈求五谷丰登、家庭和睦、国家安宁。

祭祀活动形式多样,既包括传统的献祭、跪拜、祈祷等环节,也有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歌唱、戏曲等表演。

2.梧桐报秋

古人把梧桐树当作秋天来临的使者,认为梧桐树具有特殊的灵性,能够感应四时变化。立秋之时,梧桐叶落,仿佛是在向人们报告秋天的到来。宋代《梦粱录》详细描述此景,成为士大夫阶层感知季节更替的风雅之事。

在许多古诗词中,梧桐与秋天往往紧密相连,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媒介。

3.啃秋食瓜

在我国民间,有“立秋啃秋食瓜,身体安康少病灾”的说法。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开始。在这一天,民间有啃秋食瓜的习俗。据说,立秋时节的瓜果最为甜美,此时食用,不仅能解暑降温,还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因此,立秋啃秋食瓜的说法,实际上是对这一时节饮食的总结。

4.食秋桃

立秋食秋桃的是杭州一带的习俗,在立秋这一天,人们会选择成熟的秋桃作为食材,秋桃因其甘甜可口、水分充足而备受喜爱。

据传说,立秋食秋桃有驱邪避灾、祈求平安的寓意。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秋桃,亲朋好友相互赠送,共享这份丰收的喜悦。清代顾禄《清嘉录》考证,此俗源于桃木辟邪的古老信仰,将节气与驱疫祈福巧妙融合。

5.贴秋膘

立秋贴秋膘的习俗,是我国传统节气习俗中颇具特色的一种。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示秋天的到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就是“贴秋膘”。

在我国北方,立秋贴秋膘的习俗尤为盛行。人们会选择在这一天吃炖鸡、炖鱼、炖肉等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寓意着贴上秋膘,身体强壮。而在南方,人们则倾向于吃鸭子、甲鱼等滋阴补阳的食材,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水墨话语

立秋的钟声依旧会准时敲响,但回荡在我们心中的,是古老智慧的余韵,还是时代变迁下的文化回响?在这个被空调重塑了四季,被气候变化颠覆了规律的时代,我们守护的“立秋”,究竟还剩几分真实的“秋意”?

好啦!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内容,欢迎评论区说说自己对立秋的见解,最后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