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三首古诗,云在青天水在瓶,写满问而不答的人生智慧

中文总是精妙幽深,有时看似笑而不答或者答非所问,实际上却回答了所有。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山中宰相,36岁后便隐居茅山修道,精

中文总是精妙幽深,有时看似笑而不答或者答非所问,实际上却回答了所有。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山中宰相,36岁后便隐居茅山修道,精通医学、长生之道。梁武帝萧衍还未登基时便与其熟识,成为君王后屡次征其入仕却拒不出山。

一次被征召诏书问急了,他便画了一幅画派人献给梁武帝。图中有两头牛,一头自由自在地在水边吃草,另一头则被人拿着鞭子驱赶,头上还被套上了金笼。

梁武帝看后立即明白,这是化用庄子典故,他宁愿如庄子“吾将曳尾于涂中”,也不想做庙堂上被珍藏的三千年神龟,无心入朝为官。

这位山中奇人,就是陶弘景。为此他写过一首诗表达自己乐在山林之志,那就是流传千古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他只字不提为何不入仕,仅用山中有白云传达自己的隐逸追求。而且这萦绕山岭的白云,只能自娱自乐,无法持赠与君。

言外之意,我甘守贫贱、怡然自得的山林野趣,你未必懂,也无需懂,你我本就殊途。他这份温柔而不失坚决的婉拒,梁武帝彻底明了。

此后,每每遇到朝中重大决策之事,梁武帝便“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再也不征召入仕。陶弘景在此安心修道四十五载,成为道教茅山宗的创始人。

今天,就一起回味隐藏在古诗里的问而不答,欣赏中文的博大精深。

1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唐·王维《酬张少府》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此乃古代知识分子在官场进退有序的重要依据。

王维也曾豪气干云,希望在官场大有作为。但人到中年以后,随着妻子离世、伯乐张九龄被排挤罢相,他的入仕之心越发淡薄。

尤其当奸相李林甫掌控朝堂后,王维愈发讨厌官场的虚与委蛇,也失去了真正伸展抱负的有利机会,开始萌生退隐,半官半隐。

所以当这位叫张少府的友人写诗问询穷通之理,王维并未正面回复如何应对,仅用“渔歌入浦深”作为回答。

此语显然化用了《楚辞·渔父》的意蕴,屈原曾向渔夫问询如何不被世俗黑暗污染,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只留一下一段渔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渔父以沧浪水之清浊比喻世道之清浊和现实之穷通,传达治世可入仕、乱世宜隐退的处世哲学。

王维仿佛在呼唤,莫问人世间的穷通进退之理,不妨到渔歌深处逍遥快活。一起隐居山林江湖,让松风吹散衣襟,对山月弹起古琴,自由自在。

既然小人当道一手遮天,无法献上治国良策,那就归隐自己曾经眷恋的山林。人生到了这个阶段,只好清净,不问世事。

王维看似没有回答,松风山月、旧林渔歌,处处写满答案,不如归去。

2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唐·李白《山中问答》

中国人的心中,总有一座桃花源,让人诗意而宁静地栖居于人世间。

李白的桃花源,坐落在湖北安陆的白兆山桃花岩,桃花树下还有一个面若桃花的清丽女子,是其结发妻子,乃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

公元727年,李白入赘许家后曾与妻子一度隐居在这里。同年王昌龄已进士及第,想必此时李白也想为自己找到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吧。

但此诗丝毫未流露仕途进取之意,一派悠然天真。有人问他为何要退居在青山隐隐里,李白笑而不语,心中一派自在安闲。

接着李白就转入写景,这里桃花绚烂盛开,流水幽深远去,别有洞天,不似在人间。字字不提为何隐居,却处处写满陶醉喜爱。

仅从这个题目看,不见问者何人,又似自问自答,就像苏轼《赤壁赋》里的客与字,或实或虚,只为自己寻找答案。

但此诗还有别名《山中答俗人》或《答俗人问》。有了俗人这个问话对象,就很值得玩味,笑而不答,或许只是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多说无益。

可实际上,“心自闲”与“非人间”又告诉了所有。不过是爱这里的天然幽静,远离世俗的纷纷扰扰,就像《桃花源记》里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宁静自由。

李白此生从不掩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只不过他更想功成身退。不似王维,要在仕与隐中摇摆,李白不做选择都要,不过有先有后。

既然此刻无路可走,就享受当下的桃花源、水云间,又有何妨。

3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唐·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其一》

这是一首问道诗,至今难以被世人参透。

当初李翱任朗州刺史期间,当地有位惟俨禅师名重一时,李翱屡次相邀见面却均被拒绝,只能亲自登门拜访。

可到了高僧所在的药山道场后,惟俨禅师只读经书对其视若无睹。李翱愤懑不已,留下一问“见面不似闻名”便要拂袖而去。

禅师便劝道“太守何贵耳贱目”,为什么只信耳闻之虚,不重眼见之实。他随之便问向李翱何为道,李翱不知。于是,便有了这千年一答,“云在青天水在瓶。”

据《宋高僧传》记载,李翱听后恍然大悟,“暗室已明,疑冰顿泮。”不知李翱到底悟到了什么,有人说他下山后便归隐田园,不再游走官场世俗。

其实这句禅诗,我至今未懂。有人说这是讲万物各有归属,各安本位,顺其自然就好。也有人说青天之云与瓶中之水本质并无区别,只是载体不同,要破除我执看到本心。

直到近日读了马伯庸的小说《长安的荔枝》才稍有启发,主人公李善德为了把荔枝按时送往长安,前期尝试了各种办法均以失败告终。

直到最后他突然醒悟,其实答案岭南人早就告诉他了,“你别摘下来啊”,谜底就在谜面上。

于是,他不再想怎么用冰镇盐水保鲜摘下的荔枝,而是切下荔枝树干,再用“分枝连瓮法”整体运输。

这虽然是一个古代牛马的辛酸成长史,但我也在想自己人生某些时刻的纠结、困惑,就该如李善德多想想眼前,就能找到绝处逢生的答案。

或许,云在青天水在瓶,答案早就摆在了那里,而自己却一直忽略,总以为最优解在远方、在他乡。

所以,中文的问而不答,其实早已有回答。人生的惑而不解,也早已暗藏了答案,一起去慢慢摸索吧。

(图片来自网络,不妥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