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今日入伏,俗话“最怕入伏一日晴”,入伏天晴有啥预兆?有啥说法

盛夏时节,大地像被火焰舔舐着,连风也仿佛在发烫。虽然夏至已过,白昼正悄悄缩短,但热气却一日比一日更烈。其实这个时候的热,

盛夏时节,大地像被火焰舔舐着,连风也仿佛在发烫。虽然夏至已过,白昼正悄悄缩短,但热气却一日比一日更烈。其实这个时候的热,完全是来自了三伏天。这个时候,人们最关心的一个节气现象——三伏天,正悄然临近。三伏天正是夏季最热的一个阶段。

按照传统历法的推算,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头伏的起点,今年的7月20日,便是入伏之日。这标志着一年中最潮湿、最炎热、最容易让人“汗如雨下”的时段——三伏天,正式拉开帷幕。

三伏,既不是节气,也不是节日,却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它的“伏”,意指阴气被阳气强盛所压制,潜伏于地下。从气候上看,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气温最高的时期;从养生角度而言,则是防暑降温、调养身心的关键时刻。在民间,现在都流行贴三伏贴了,大家都是为了遵循冬病夏治,为了身体健康。

这段时间,不仅关乎人们的生活起居,也牵动着农业的命脉。在我国古代,三伏天不仅是气候变化的体现,更是与农事、收成紧密相连的重要时段。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20日(庚寅日)开始,正值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头伏之始;7月30日为第四个庚日,进入中伏;而末伏则自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8月9日(庚戌日)起算。

由此推得——

头伏:7月20日至7月29日,共10天

中伏:7月30日至8月8日,共10天

末伏:8月9日至8月18日,共10天

今年的三伏天,仅有30天。这是自2015年以来首次不是“加长版”伏天,在过去的十年里,三伏天几乎都是40天。可见,今年的30天三伏天,是一次“十年一遇”的短伏。短伏可以让人减少经历10天的三伏天,对于怕热的人来说,未必不是好事。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三伏天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入伏时间晚。往年,多在小暑前后就开始入伏,如2023年是7月11日入伏,2024年是7月15日;而今年直到7月20日才算正式进入伏天,可谓“迟到的三伏”。

对于三伏天这个特别的时节,民间早有说法流传:

“早入伏把扇丢,晚入伏热到哭。”这句老话道出了一种自然规律:若三伏天来得早,往往炎热期会提前,伏天中后段温度可能有所缓和;而如果伏天来得晚,则往往预示着热浪将集中爆发,烈日高温更显炽烈,难熬至极。

今年的三伏天属于“晚入伏”,意味着我们可能将迎来一个异常燥热、闷湿难耐的伏天。不仅日晒强烈,湿度也会持续走高,闷骚热正向我们袭来。

我们这里有句话这么说的,“三伏天一到,热得连影子都不愿多待。”这就说不仅需要人们注意养生避暑,也有许多古老而温情的习俗,在民间代代流传。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条农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是老百姓关于三伏食俗的经典口诀。眼下正值头伏,饺子自然成了餐桌上的主角。

在炎热的天气里,人的胃口往往不佳,而饺子馅料多样,荤素皆宜,不仅开胃解馋,还寓意吉祥。在传统观念中,饺子的形状似元宝,象征着招财纳福、富贵团圆。在头伏吃上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既是对身体的调养,也是一种祈福仪式——盼望接下来的三伏天能顺顺当当、健健康康。

除了吃食,民间对“伏”字也有更深层的理解。“伏”者,潜伏、蛰伏也。这是古人对天地气机的理解——在盛极的阳气压制下,阴气不消不散,而是藏于地下,悄然酝酿着秋冬的来临。三伏天表面阳光毒辣、热浪逼人,其实是一个阳极生阴、阴气暗伏的转化之时。老祖宗便据此提出:此时应早卧早起、少动多静、避暑防湿、调养身心。尤其是体质虚弱、脾胃不佳者,更应注意饮食清淡、保持充足睡眠。有条件的去做做三伏贴也是不错的。

每到三伏天,除了关心气温有多高、空调能开几档,人们心中更牵挂的,其实是田里的庄稼。

老农民之间常说,“伏天不怕热,就怕旱。”伏天,是农作物生长最为旺盛的时节,玉米扬花、稻谷灌浆、棉花开蕾……都离不开一个“水”字。而老百姓是否能“吃饱饭、囤满粮”,也往往系于这一段时间的天气好坏。高温天气之下,没有水是很难让作物顺利生长的。老一辈的通过长年经验,留下了许多口口相传的农谚,我们今天听来,仍觉句句在理:

1. 入伏下雨,伏伏有雨,意思是说,如果入伏这天赶上下雨,那么接下来的整个三伏天,大概率会雨水充沛。只要入伏第一天下雨,后面的雨水就会很多了。

这对于庄稼来说,是极大的利好,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帮助。三伏天日照充足、气温高,如果再加上适当的降雨,就是“雨热同步”,可谓天时地利俱全,有利于籽粒饱满、果实膨大、千粒重增加,是丰收的好兆头。

2. 淋了伏王,一天一场。“伏王”就是入伏当天的代称。这句谚语虽略显夸张,但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如果入伏日下雨,往后的天气往往多雨连绵,几乎天天都有雨点落地。今天我们这里经历了台风雨,看来这个伏天是不会很热了。一些老农常说,“伏雨贵如油,过了头就成仇。”雨水适量有好处,多了也会适得其反的。提前疏通沟渠、清理排水口,也成为伏天前必做的农活之一。

3. 入伏日头笑,大暑田开裂,这句则说的是另一种情况:若入伏当天烈日高照,毫无云意,那就要小心了。因为接下来的天气很可能会持续干旱,高温少雨,导致田土干裂,庄稼缺水,影响抽穗与灌浆。更严重时,还可能引发“伏旱”,使得一季收成大打折扣。

这类谚语,还有很多,比如:

“头伏雨,囤里米;头伏晴,囤里空”

“晒了伏头,旱到伏尾”

“初伏雨淋头,遍地是黄金”我们就不一一做解释了,很多可以从字面意思去理解。

这些俗语都是千百年来农人对自然节律的朴素总结。虽无现代科技的精准气象模型,却以经验累积出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判断逻辑。

当然,说到三伏天,民间最讲究的不是“吃什么”,而是“忌什么”。

首先来说“忌”,就是不要贪凉。

你可能也有这样的经验:伏天里一出门,汗水直流,衣服湿透,回到空调房里猛吹一阵子,感觉舒服极了。然而,第二天却感觉脖子发僵、关节酸痛,甚至腹泻。中医有句话叫“寒从脚下生,湿从口入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空调虽好,切忌贪凉过度,尤其晚上睡觉,不宜直吹。否则,寒湿之气趁虚而入,落下病根,秋冬更容易发作。

其次要忌的,是情绪火爆。

三伏天,气温高,湿度大,容易让人心浮气躁、心火上升,俗称“上火”。此时若再加上工作压力、生活烦闷,很容易口角频出、心神不宁。这正应了那句古语:“伏天忌动怒,动则伤肝。”

养心气,戒烦躁,尤其重要。不妨在傍晚日落后,静坐片刻,听一首曲子,泡一壶淡茶,让燥热的内心得以片刻清凉。

再次,还要忌“冷饮狂喝”。

现代人常常一热就冰镇饮料、冰西瓜、冰啤酒伺候上身,虽然当下痛快,但对脾胃可谓雪上加霜。三伏天原本是人体阳气最盛的时节,如果这时一味用寒凉之物去冲撞,就容易伤了中气,等到秋冬时节,一身的虚寒和肠胃毛病就会慢慢显现。

最后一个“忌”,是忽视作息。

三伏天,昼长夜短,容易让人晚睡、早起,再加上酷热难眠,很多人整晚翻来覆去,白天昏昏沉沉。但恰恰这时候,更要注意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子午觉不可少:中午十一点到一点小憩片刻,夜间十点之前入睡,顺应天地运行,才是真正的“顺天而行”。这些知识你了解了吗?今天进入三伏天了,可要做好高温防晒的准备哦。你们今天当地天气符合呢?可以根据天气判断接下去的气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