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两首诗词,道出了“孤独”的极致,点睛之笔是“独”字的重复修辞

一提到“孤独”的诗词,我们会想到诗仙李白的孤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们也会想到大诗人王维的代表作,“独坐幽篁里

一提到“孤独”的诗词,我们会想到诗仙李白的孤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们也会想到大诗人王维的代表作,“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而更有名的是大文豪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这些有名的“孤独”诗词,都是通过侧面烘托来表现诗人的孤独。比如,太白是这么写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真的是孤独,只有明月、自己和影子三人。再如, 摩诘是这样烘托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深林里没有别人,只有明月和我。而柳柳州则更绝,是这样烘托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你看看,这该有多孤独?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自从这些大诗人用尽了侧面烘托的修辞,后世的诗人们就得推陈出新,会有新意,才能“长江后浪推前浪”。这种“求变”,是从唐代诗人陆龟蒙开始的。我们来看这首《独夜》:

新秋霁夜有清境,穷襜病容无佳期。

生公把经向石说,而我对月须人为。

独行独坐亦独酌,独玩独吟还独悲。

古称独坐与独立,若比群居终校奇。

独行独坐亦独酌

“新秋霁夜有清境,穷襜病容无佳期”,“穷襜”,指贫寒的居所。新秋雨后的夜晚本应清幽美好,但在这贫病交加的状态下,我却感受不到任何欢愉或希望。

“生公把经向石说,而我对月须人为”,生公尚且能对着石头讲经,而我却只能独自面对月亮,渴望有人相伴而不得。

这是一句侧面的烘托,典故出自“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生工虽然孤独,但顽石能够听懂他的说法。而我,却只能独自对月。

“独行独坐亦独酌,独玩独吟还独悲”,我独自一人行走,独自一个人静坐,独自一个人饮酒;然后,我又独自一个人赏玩,独自一个人吟诗,独自一个人悲伤。

独玩独吟还独悲

这句诗就是陆龟蒙对“孤独”诗词的创新,在诗词中,这是一种“重复”修辞。而翻译过来,却是一种排版修辞。特别有趣,读来让人印象深刻。

这里,六个“独”字:通过排比和反复,强烈渲染孤独感,从外在行为(行、坐、酌、玩、吟)到内心情绪(悲),层层递进。

还有,孤独的递进:从简单的独处(行、坐)到更显寂寞的行为(独酌、独玩、独吟),最终归结于“独悲”,情感达到高潮。

一句,“独行独坐亦独酌,独玩独吟还独悲”,虽然比较直白,但这种“叠句”的使用,形成结构上的重复,强化语言的节奏感和情感张力。

独行独坐亦独酌,独玩独吟还独悲

从陆龟蒙开始,完成了“孤独”诗词的一种“求变”,让人印象深刻。后世诗人自然也会不断继承和发展。这首宋代女词人朱淑真的《减字木兰花·春怨》,就是一种对它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我独自一个人行走,独自一个人静坐,独自一个人歌唱,独自一个人酬和,最终又是独自一个人孤枕难眠。

五个“独”字:通过排比和反复,强调女子孤独至极的状态:

(1)“独行”、“独坐”是日常行为;

(2)“独唱”、“独酬”(自唱自和)更显寂寞;

(3)“独卧”则直接指向夜晚的孤枕难眠。

这里最痛苦的是“独唱”、“独酬”,诗仙李白还能“举杯邀明月”,而词人只能“独唱独酬”,这算不算孤独的极致?

独唱独酬还独卧

而对于女人来说,最最孤独的是,“独卧”,夜晚的孤枕难眠。男人可以大醉一场,然后一觉睡到天亮。而对于孤独的女人来说,最难熬的是漫漫长夜。

这里渲染了一种递进式孤独:从白日的独处,到夜晚的独眠,孤独感逐渐加深。

一个“独唱独酬”,这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才女。这种才女,则更需要有人欣赏,更需要心灵的共鸣。而这种“独唱独酬”,其孤独感,跃然纸上。

而更加残酷的是,“独唱独酬”,尝能自唱自和,自己安慰自己;“独卧”,则无法自我安慰了,只剩下孤独和悲伤。

独唱独酬

一句,“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没有明说一个字的“悲”或“伤”,却处处是“悲伤”。这,又比陆龟蒙的“独行独坐亦独酌,独玩独吟还独悲”,更进一步了。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最终只能伫立伤神,连微寒的春风都似乎在嘲弄她的孤独。

这是一句侧面的烘托。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愁病交加,最终在寒冷的夜晚,不断挑拨着灯芯,连梦境都成了奢望。

这一句,又呼应了上面的“还独卧”。

独唱独酬还独卧

朱淑真遇人不淑,婚姻生活十分不幸,嫁给了一个胸无点墨的俗吏。由于婚姻不幸,朱淑真最终选择回娘家居住,虽未被正式休弃,但事实上已与丈夫分居。

这样的背景,对于我们理解这首词有很大的帮助。一句,“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可能一点都不夸张,而是词人真实生活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