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我陪你长大,也陪自己再活一次——写给在育儿里慌手慌脚的我们

清晨六点半的家里,永远像刚经历过“小型战役”:粥锅滋滋冒热气,差点溢出来的米汤粘了满灶台;3岁的小丫头攥着啃剩的吐司,把

清晨六点半的家里,永远像刚经历过“小型战役”:粥锅滋滋冒热气,差点溢出来的米汤粘了满灶台;3岁的小丫头攥着啃剩的吐司,把绘本“啪”地拍在我脸上:“妈妈讲!现在就讲!” 我一边用胳膊挡着飞来的书,一边伸手去关燃气灶——这不是什么精心摆拍的育儿场景,是我作为两个娃的妈,也是专注育儿话题自媒体人的真实日常。

图片来源于网络

做育儿内容这三年,后台留言里出现频率最高的,永远是带着慌劲儿的提问:“孩子不肯写作业,吼完就后悔怎么办?”“他总把玩具扔一地,说一百遍都不听!”“别人娃都能背古诗了,我家的还只会玩泥巴……” 每次看到这些话,我都想隔着屏幕给宝妈们递杯温水——我太懂了,我们要的从来不是“把孩子教成完美模样”的技巧,而是能少点焦虑、多点底气,陪孩子好好长大的方法。

去年冬天,有位宝妈私信我,说3岁女儿总把新买的拼图扔得满地都是,她每次忍不住发火,孩子哭完更抗拒收拾,自己夜里还会偷偷自责。其实这事儿我也遇过:我儿子4岁时,总把绘本里的贴纸撕下来贴墙上、鞋子上,我一开始也火大,觉得“好好的书全毁了”,直到有天晚上,我看见他举着贴纸对着月光比划,小声说“月亮姐姐,给你穿花裙子”——原来孩子的“捣乱”,从来都不是故意作对,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跟世界打招呼。

后来我给这位宝妈支了三招亲测有效的办法,她一周后就发来反馈说“管用”:

1. 先“闭嘴”再观察:孩子扔拼图时,别先喊“不许扔”,蹲下来看她在干嘛——是觉得拼图块像小船,还是在搭“小房子”?

2. 用孩子的话搭话:别直接说“快收拾”,试试跟她聊“宝贝,你的拼图小火车要开去哪里呀?” 先接住她的想法,她才愿意听你的。

3. 一起“收尾”不强迫:说“我们一起把小火车送回盒子家吧,不然它会想家的”,孩子反而会主动动手,还觉得“收拾是在玩游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看,育儿里最管用的不是“管教技巧”,而是先“看见”孩子——孩子不肯吃饭,可能不是挑食,是想自己拿勺子,哪怕撒得满地都是;孩子不肯睡觉,可能不是故意捣乱,是想多听你讲一句“睡前小故事”。我们总用“应该”“必须”框住孩子,却忘了他们的小脑袋里,藏着比“听话”更珍贵的好奇和热情。

还有很多宝妈问我“怎么教孩子认数字才不抵触”,其实根本不用报昂贵的算术班,日常5分钟的小游戏就够用。我儿子之前对数字不敏感,我没硬教他数数,而是把数学藏在生活里:

• 坐电梯时,跟他一起数“1楼、2楼……我们家在5楼,还要走几层呀?”

• 吃水果时,故意问“妈妈拿1颗草莓,宝宝拿2颗,我们一共多少颗呀?”

• 逛公园时,数路边的小树、天上的小鸟,甚至数蚂蚁队伍有几只——孩子玩得开心,数字自然就记住了。

有位爸爸跟我分享,他之前总觉得“陪孩子玩是浪费时间”,直到有次陪儿子搭积木,孩子说“爸爸,我们搭个发光的房子,给流浪小猫住”——那一刻他突然明白,比起教孩子认多少字、算多少题,让他心里装着“善意”,才是更重要的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我做育儿自媒体,从来没想过当“专家”。我只是把自己带娃时踩过的坑、试过的好用小办法,用宝妈们能听懂的话讲出来:我会在视频里吐槽“我儿子今天又把牛奶洒在我电脑上”,也会拍视频教大家“10分钟搞定玩具收纳,还能让孩子主动参与”;我会分享“怎么跟挑食的孩子沟通”,也会跟大家说“偶尔对孩子‘妥协’没关系,我们都不是完美父母”。

前几天在小区碰到一个粉丝宝妈,她拉着我说:“看你的内容后,我不再逼孩子学钢琴了,改成陪她画水彩画,现在她每天都主动把画举到我面前说‘妈妈你看’!” 听到这话时,我比涨粉一万还开心——我的内容没让孩子变成“更优秀的娃”,却让一对母子少了对抗,多了很多开心的瞬间,这就够了。

说到底,育儿从来不是一场“比谁更优秀”的比赛,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完美父母。我们不需要把孩子培养成“别人眼中的好孩子”,只需要陪着他们,从牙牙学语到蹦蹦跳跳,从哭鼻子找妈妈到会说“妈妈我帮你”。

而我会一直在这里,用最真实的带娃故事、最落地的小方法,陪你一起:少点“我是不是不合格”的自责,多点“原来这样也可以”的底气;少点“必须让孩子做到”的焦虑,多点“陪孩子慢慢玩”的耐心。毕竟,能看着一个小小的生命,眼里闪着光长大,同时也跟着他,重新感受一次童年——这本身,就是我们作为父母,最珍贵的礼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