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医生提醒:胰腺癌初期不是口渴多尿,而是悄悄出现这3个小信号

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在2019~2022年之间,我国胰腺癌五年生存率几乎在各种癌症中排名垫底,仅有8%。而《中国恶性

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在2019~2022年之间,我国胰腺癌五年生存率几乎在各种癌症中排名垫底,仅有8%。而《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2)》也提醒大家,有高达六成的患者在确诊时发现癌细胞已经扩散,治愈率非常低。而很多人一听胰腺癌,就以为“口渴、多尿”是早期信号,其实大错特错。

胰腺癌早期病灶一般局限在胰腺局部,要么在胰腺尾部负责消化酶的地方,要么只影响胰腺头部的小范围区域,根本没伤到调节血糖的胰岛细胞,自然不会血糖飙升,也不会出现尿多口渴的情况。那么,胰腺癌早期阶段中,最容易被误解或忽视的3种小信号是什么?

一、胰腺癌初期的3个小信号分别是什么?

很多胰腺癌患者都是等到身体疼痛受不了,以至于吃不下去饭时才去医院就诊,而这时往往已经和最佳治疗时机失之交臂了。其实我们的身体早就提醒过大家一些胰腺癌初期的信号,具体如下:

1、上腹部反复隐痛

每当上腹部出现反复隐痛的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胃又闹腾了,于是大家会选择随便吃点胃药或喝点热水。可真相并非如此简单,因为这种情况很可能是胰腺癌在伪装。

根据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分会,在2023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大约超6成以上的胰腺癌早期患者都会出现上腹部隐痛的情况。而很多的医学报告也指出,胰腺癌早期会有超过60%的患者会被误诊成胃溃疡、胃炎、胆囊炎。也就是说很多人,误以为自己是老胃病,其实是胰腺出现了问题。

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难,比如胰腺癌引起的痛,一般是那种比较闷闷的、钝钝的、胀胀的,不是突然间的刺痛或绞痛,而发生疼痛的位置也多在人体的中上腹。有时会偏左边,有时会偏右边,也有可能会出现正中间,很难让大家分清楚到底是哪里疼。

而两者最关键的区别之一,就是胰腺癌吃胃药不见效。像普通胃病,吃一些胃药,比如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就会起到缓解作用。但胰腺癌导致的疼痛,吃这些是没用的,反而发作的频率会越来越频繁,疼痛也会越来越严重。

再一个就是体位也会影响疼痛,对于胰腺癌患者而言,在平躺、伸直腰部时疼痛感会更明显,而弯腰坐下或稍微前倾时疼痛感会轻一点。这主要是由于胰腺位于人体的腹腔深处,靠近后腹膜,平躺时肿瘤可能会对神经丛造成压迫的影响,所以刺激更明显,疼痛也就更明显了。

2、不明原因的黄疸与尿色加深

很多人一看到皮肤或者眼白变黄,第一个念头就是“完了,是肝脏出问题了”,这种想法虽然普遍,但有时候可能误导人,特别是胰腺癌患者,容易因此错过早期发现的机会。其实,胰腺癌,尤其是胰头部肿瘤,引起黄疸并不少见,反而是它一个重要的“预警信号”。

原理很简单:胰头靠近胆道,如果肿瘤长到压住或堵住了胆道,胆汁排不出去,黄疸就来了。你会发现眼白变黄、皮肤发黄,尿液颜色像浓茶一样深,粪便却变得灰白或很浅,有时还会痒,这是因为胆汁没进肠子,胆红素跑到血里,再通过尿液排出。公开资料显示,胰头癌在胰腺癌里占了大约70%–80%,所以黄疸出现得相对早,也更容易被注意到。

和肝炎引起的黄疸不一样,胰腺癌造成的黄疸通常是慢慢加重的,而且伴随尿深、皮肤瘙痒这些“配套症状”。所以,当发现自己眼白、皮肤发黄,不能只想着“肝病”,应该早点去做肝功能检查之外,还要考虑腹部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看看有没有胆道堵塞或者胰腺肿块。早点查清楚,早一点处理,比盲目等待更靠谱。

3、莫名体重减轻

很多胰腺癌患者在被确诊前,一开始只是觉得饭量变小,明明没节食,也没生病,就是吃几口就饱,看到油腻的菜就反胃。可这所谓的没胃口,在医学上有个名字——“纳差”,其实是身体在发出早期预警。更诡异的是,纳差往往伴随着莫名体重减轻,有人一个月瘦了五六斤,还暗自高兴减肥成功了。但实际上,这种没缘由地消瘦,才是最该当回事的信号。

一项研究发现,胰腺癌患者的体重下降,往往比确诊早三年就已经出现。令人揪心的是,有高达八成的患者在确诊时,体重已经明显下降,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癌症恶病质”,一种严重的全身消耗状态,相关研究显示,大约三成癌症相关死亡都与此直接有关。

为什么胰腺癌会让人既吃不下又瘦得快?这得从胰腺的作用说起。胰腺是消化系统的发动机,负责分泌胰液来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一旦肿瘤阻碍了胰液分泌,食物就难以被充分消化,身体吸收不到足够的营养;同时,癌细胞自己也会疯狂“抢夺”身体的能量和蛋白质,形成“双重消耗”。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尤其是在饮食、作息并无大变化的情况下,千万别自己下结论“最近瘦得挺好”,而是应该尽快去查查,这也许不是减脂,而是身体在求救。

知道了这些早期信号,接下来咱们看看哪些人最容易踩雷,需要多留心。

二、胰腺癌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并非所有人都易患胰腺癌,以下几类人群堪称胰腺癌“高危人群”,他们更需要对上述3个信号提高警惕,并且要定期进行检查,防患于未然。

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加,人体细胞的分裂、修复能力会逐渐下降,胰腺细胞也不例外。2024年发表于《Cell》的一项研究指出,40 岁后,胰腺细胞的 DNA 损伤积累速度会加快,而修复机制的效率却下降约 30%,这意味着胰腺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会显著升高,一旦突变细胞不受控制地增殖,就可能发展成肿瘤。

更重要的是,胰腺是 “沉默的器官”,早期细胞病变很难被察觉。美国癌症协会(ACS)的研究显示,从胰腺细胞发生首次突变到形成可检测的肿瘤,平均需要 10-15 年时间。这就导致很多中老年人的胰腺病变,其实在中年时期就已埋下伏笔,只是到了老年,随着突变积累和身体免疫力下降,才最终发展成癌症。

在临床中也发现,70% 的胰腺癌患者确诊时已超过 60 岁,这和胰腺细胞的长期潜伏性病变有关。年轻人身体修复能力强,即使有少量突变细胞,也能被免疫系统清除;但中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减弱,突变细胞更容易逃脱监视,进而发展成恶性肿瘤。

吸烟人群,吸烟不仅会让人咳嗽、气短,长期下来还可能悄悄埋下胰腺癌的隐患。《英国医学杂志》2023年的一项临床综述指出,吸烟的人得胰腺癌的几率,比不吸烟的人高出整整80%,差不多就是1.8倍。这意味着,手里握着香烟的人,其胰腺可能正承受着比常人高出近一倍的风险。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烟草里的苯并芘、亚硝胺等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胰腺细胞的DNA,让基因出现异常,时间长了就可能演变成癌细胞。而且,吸烟还会让胰腺周围产生慢性炎症,把这个本该平静的微环境搅得一团糟,从而为肿瘤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相关研究还发现,吸烟对胰腺癌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抽得越多、越频繁,风险就越高。换句话说,不只是抽烟年数长的人要小心,即便偶尔大量吸烟,也可能悄悄提高患病几率。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年轻人觉得抽几根烟没关系,其实身体早已在悄悄受累。相比之下,戒烟虽然听起来简单,但确实是降低胰腺癌风险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2型糖尿病 / 长期血糖异常者,很多人不知道,新近发生的糖尿病与胰腺癌关系密切。国际权威期刊《临床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曾发表一项研究指出,新发2型糖尿病(确诊时间在3年内)是胰腺癌的重要危险信号之一,50岁及以上人群在确诊糖尿病后,患胰腺癌的风险会显著升高。

这是因为一方面,胰腺肿瘤本身可以直接破坏胰岛β细胞的功能,或产生物质干扰糖代谢,从而导致血糖异常,表现为新发糖尿病;另一方面,长期存在的糖尿病所伴随的慢性高血糖状态和胰岛素抵抗,也会成为损伤胰腺、诱发癌变的温床。

胰腺癌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很容易被忽视或者当成别的病。比如,上腹部总是隐隐作痛、体重不明原因地掉了几斤、皮肤或眼白发黄、尿色加深,以为只是肝有点问题。

其实,这三种“小信号”在胰腺癌早期就可能出现,但很多人根本没当回事。尤其是中老年人、长期吸烟的人,或者最近刚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人,更要当心这些征兆。所以平时注意生活习惯,别抽烟、定期体检,对身体的异常信号保持敏感,才是真正守护胰腺健康的明智做法。

参考资料

1、医药卫生网.别忽视这些信号!胰腺癌早期的3个“隐匿提示”.2025-10-16

2、梅斯医学.60%的胰腺癌被误诊为胃病!有这些症状的患者千万要注意了!.2019-03-27

3、梅斯医学.CGH:血糖变化和体重减轻比胰腺导管腺癌诊断早3年左右.2022-04-17

4、临床肝胆病杂志.胰腺癌治疗研究最新重要进展.20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