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5000年前黄帝部落硬核发明!车船文字全搞定堪称上古版科技强国

距今大约5000年前黄帝部落、炎帝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的一场战争塑造了以炎黄部族为核心融合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团的

距今大约5000年前黄帝部落、炎帝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的一场战争塑造了以炎黄部族为核心融合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团的华夏民族。黄帝的历史功绩不仅仅在于用武力手段统一了华夏民族,而且在文治方面也大大推动了华夏历史文明进程。因此黄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和他的夫人以及手下大臣几乎个个都有一系列发明创造足以在人类文明史上开宗立派。他们这些发明创造硬生生把原始部落玩成了 “上古科技强国”!黄帝本人相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造车造船的人。在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还发明了用于指示方向的指南车。

车船的发明大大提升了交通效率。车船平时能拉人拉货,战时还可以改造成战车、战船。黄帝部落靠着这样的科技创新发明在经济上、军事上都形成了对其他部落碾压式降维打击的优势。这也是黄帝能统一华夏诸部落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搞科技创新之外黄帝还搞政治联姻:他娶了西陵氏、方雷氏、彤鱼氏等多个部落的女儿。黄帝的有熊部落与他老婆们的部落形成了战略联盟。黄帝当上部落联盟老大后直接开启 “全能模式”:首先向神农氏学习五谷种植技术,又发明了打井灌溉技术。从此农业逐渐告别完全靠天吃饭的状态。

黄帝的正妻西陵氏嫘祖堪称 “纺织业祖师爷”。嫘祖偶然发现蚕茧能抽丝就带着部落女子养蚕、抽丝、织帛。从此黄帝部落的人逐渐用丝织衣物取代树叶遮体。黄帝成为天下诸部落共主后开始巡视四方、召集诸部落会盟以宣告自己的权威。嫘祖作为黄帝的正妻就跟着一块儿巡视天下就像如今世界各国领导人参加外事活动时带夫人一样。嫘祖每巡视一个地方就教各地百姓种桑养蚕。后世因此尊奉嫘祖为 “先蚕娘娘” 和 “道路之神”—— 相当于 “纺织业 + 物流界” 双料祖师。黄帝的妃子彤鱼氏则堪称是 “吃货救星”。

在黄帝之前燧人氏已发明了钻木取火为人类吃上熟食创造了条件。黄帝的妃子彤鱼氏在一次森林大火后发现被烧死的野兽尸体散发香味,于是她突发奇想带领大家挖石板架火烤肉。人们从此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始吃上熟食。彤鱼氏发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烹饪技术。她也因此被后世尊为“烹饪始祖”。可吃上熟食后一个新问题随之而来:烤熟的食物抓在手里烫啊!彤鱼氏又砍下竹子发明了最早的筷子。彤鱼氏还用兽皮制作了华夏历史上最早的盔甲。黄帝的另一个妃子方雷氏用牛骨发明了华夏历史上最早的梳子。

黄帝部落的人不仅从此吃饱穿暖,而且还有闲心有余力梳妆打扮。黄帝部落的生活水平就这样蹭蹭提升。仓颉是黄帝的秘书。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记录部落事务。他一开始用结绳记事,但却发现越记越乱。仓颉有次偶然见到猎人通过鸟兽脚印认动物。他灵光一闪想到:“既然通过脚印能分辨动物,那么为啥不能用符号记事?” 仓颉蹲在野地里把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都画成符号造出 了最早的象形文字。隶首是黄帝的 “财务总监”。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记录部落的财务开支。隶首一开始用野果、石头记账,但果子烂了、石头丢了都会导致账目全乱。

隶首的妻子提示他:“给石头打孔穿绳不就解决问题了吗?”隶首在妻子的点拨下发明了 “穿石计数法”:每十颗石子穿一串满十进一。这相当于就有了数学上十进制的概念。隶首还发明 “个、十、百、千、万” 的位数。后来隶首觉得石子太重就改用珍珠穿绳做成上古最早的算盘—— 这玩意比欧洲早了三千年妥妥的 “手工计算机”。相传黄帝曾做了一个 “大风刮走尘垢” 的梦,醒来后就找到风姓部落的首领风后拜为宰相。在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风后用八阵图把蚩尤绕得团团转堪称中国最早的军事阵法发明家。

相传黄帝之前伏羲发明陶埙、琴瑟,神农发明五弦琴。中华文明最早的乐器由此诞生,但当时的音乐并没什么章法规则。黄帝手下的大臣伶伦模仿鸟叫制作出12支箫管定五音十二律。伶伦还发现敲牛皮蒙的木墩能发声,于是将其改进成战鼓。涿鹿之战中黄帝的军队就用鼓声把蚩尤军队震得耳聋眼花。黄帝手下的大挠氏搞出天干地支算历法、记日子。如今咱们中国人使用的农历就打这起源的。黄帝还和岐伯组成医学CP撰写了。中医的底子就是他俩打下的。这一时期华夏先民在衣、食、住、行、医学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黄帝的妃子彤鱼氏发明烹饪技术和筷子解决了人们吃的问题;黄帝的正妻嫘祖发明养蚕丝织技术解决了人们穿的问题;黄帝本人发明车船解决了人们行的问题;仓颉创造文字;隶首发明数字和算盘;风后发明阵法;伶伦制定音律;大挠制定历法......除了这些技术创新之外黄帝时期的制度创新同样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黄帝设立了左大监与右大监两个机构负责监察各部落。换句话说黄帝派出特派员驻扎在各部落里严密监视各部落的一举一动。这意味着一个中央政府的雏形出现了。原始的部落联盟开始向较为成熟的国家政权形态过渡。

如今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但上古时期的人其实并没家庭的概念。原始社会人的生存状态其实和动物并没太大区别。那时部落内的男男女女在两性方面是没任何限制的。当时的人和动物一样可能随时随地和任何异性发生关系。古籍中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描述是:男女无别、长幼无序、群婚群居导致性病蔓延、人口死亡率居高不下。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轩辕黄帝统一中原后让男女进行区别用礼仪的方式结成夫妻。这被视为是华夏民族婚姻制度的起源。黄帝为治理当时普遍存在的抢婚现象特意娶了貌丑心善的嫫母当四妃。

嫫母虽丑,却有管理天赋。黄帝因此得以拥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得到系统化管理的后宫。嫫母在管理后宫之余还发明了镜子。从此姑娘们终于能照镜梳妆了。黄帝还通过提倡德政节俭、禁止官员沉迷声色犬马。这堪称是上古版的廉政建设。事实上当黄帝运用公权力规范人们的生活时他的身份已悄然由原始部落酋长向一国之君转化。黄帝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府管理机制。这种政府管理机制想必是中原大混战的产物。战争迫使政府必须升级管理模式。原先那种带着浓厚原始部落色彩的简单管理模式已不足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黄帝与炎帝、蚩尤的作战地域从江淮流域一直延伸到了华北平原最北端。战争波及的范围将近一百万平方公里。这表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已有长足发展能支撑起这样远距离的战争。据说黄帝战胜炎帝、蚩尤后他的统治范围东抵海岸、西至崆峒山、南抵长江、北达涿鹿。黄帝把都城定在涿鹿平原开启了中国历代帝王面南而治天下的传统。这时一种深远影响后世的阴阳五行学说也正日渐发展成熟:所谓五行是指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五行说”不仅是一种宇宙物质观,同时也被运用于政治领域。

炎帝的“炎”字很明显是与“火”有关代表“火德”。阴阳五行理论认为土从火生。黄帝取代了神农氏炎帝的统治意味着“土”取代了“火”,也就是土德取代了火德。事实上“黄帝”这一尊号就是因为“黄”字总能让人联想到土地的颜色。此后人们就开始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解释改朝换代现象。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撰述《史记》时便根据这套“五德终始说”接受了以得土德的黄帝为历史开端的说法系统宣扬了“祖黄帝”的思想确定了黄帝为中华人文始祖的地位。可以说黄帝是中华文明开辟鸿茫告别蛮荒的关键性标志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