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6年10月19日的清晨,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永远地告别了人世。离世前,他留下了一篇名为《死》的杂文,其中包含了五条独特,而深刻的遗嘱。这五条遗嘱不仅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人生态度,更体现了他那份独立思考、坚定不移的品质。读过这五条遗嘱人们,不禁为之心生佩服,感慨鲁迅先生的人间清醒。
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鲁迅先生是一位崇尚实际、注重实质的文学家。他在这一条遗嘱中表达的,不仅仅是对于死后对自己的纪念的拒绝,更是对于浪费的批判。鲁迅认为,真正值得纪念的是那些实实在在的贡献和成就,而非华而不实的虚名。他的生活中,一直贯穿着这样一种实事求是、不苟言笑的态度,这条遗嘱无疑延续了,他生前对于真实的追求。
赶快收殓,埋掉。这一简洁而坚决的表述,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于生死的淡然态度。他希望自己能够在离世后,得到简单而迅速的处理,不愿留下繁琐的事宜。这一遗嘱中所表露的决断,正是鲁迅先生一生坚持自我、拒绝庸俗的体现。他对于死亡的淡泊态度,也可视为对于人生的一种超然解读,生死对他而言都是过眼云烟。
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在那个颠沛流离、时局动荡的年代,鲁迅先生对于人际关系有着深刻的了解。他告诫自己的子女,别轻信别人的承诺,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和立场。这种独立自主的品质贯穿于鲁迅一生,他在文学上的锐利眼光,以及对问题的敏感洞察,都源自于他对于真实和自由的追求。这条遗嘱成为他对后人的一种启示,教诲后人在生活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鲁迅先生在这一条遗嘱中,表达了对于家人的深深关爱。他不希望家人沉浸在他去世的悲痛之中,而是要忘记他,好好地生活下去。这种看似冷酷的表述,实际上是对家人的一种深切关怀,他希望家人能够超越悲伤,继续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伤害着别人,又让别人宽容的人,千万不要来往。这一条遗嘱中透露出,鲁迅先生对于道义的坚持。他反对那些伤害别人,却希望得到宽容的人,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值得尊重的。鲁迅坚信,一个真正有担当的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应期待他人的宽容。这种对于真实和责任的坚守,使鲁迅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朽的形象。这也成为他生前坚持不妥协、不随波逐流的一个缩影。

写到最后
这五条简洁而富有力量的句子,正如同他一生的写作一样,无不流露出对于真实、独立和坚韧的追求。鲁迅先生留给后人的,不仅是深刻的文学作品,也有着许多的智慧。他在这五条遗嘱中所表达的理念,成为了他生前思想的真实写照,也给予了后人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