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执业律师张女士因连续10年在某体检机构未发现癌症风险,却在其他机构确诊晚期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并伴骨转移,引发舆论热议。
张律师认为,该体检机构未能尽到健康风险预警职责,并质疑体检机构存在“误检、漏检”,甚至直指其体检为“假体检”,并向其发出律师函,同时向国家卫生健康委举报。
该体检机构则回应,已完成内部核查并委托第三方评估,初步结论为“无责”,不存在漏诊或误诊,并对张晓玲提起诉讼,指其投诉为“造谣”。
体检机构的创始人张先生的言论更进一步将事件推向高潮。他表示:“不要指望几百元的体检能查出所有病。”此言一出,立马被公众批评为缺乏同理心,且与高端体检机构的定位不符。
这个事件不仅暴露了消费者对体检的过高期待,也揭示了行业在服务质量、透明度及消费者教育方面的不足。
健康体检能检出哪些病健康体检是通过一系列检查手段评估身体健康状况,旨在早期发现疾病或潜在风险。常规体检项目通常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影像学检查、心电图及肿瘤标志物等。这些项目能够发现以下常见疾病或异常:
心血管疾病:通过血压测量、心电图、血脂检查及心脏彩超,可发现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及早期心脏结构异常。例如,心电图可检测心肌缺血或心动过速,血脂异常提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代谢性疾病:血糖检测可发现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尿酸检查可识别高尿酸血症及痛风风险;甲状腺功能检查可筛查甲亢或甲减。
肝肾疾病:肝功能检查,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等,可发现脂肪肝、肝炎或肝硬化早期;肾功能检查及尿常规可检测肾炎、肾结石或早期肾功能异常。
消化系统疾病:腹部B超可发现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或肝脏肿物;胃镜和肠镜可检测胃炎、消化性溃疡、息肉或早期胃肠道肿瘤。
呼吸系统疾病:X线胸片或低剂量胸部CT可发现肺结节、肺炎、肺结核或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功能检查可评估哮喘或肺气肿。
血液系统疾病:血常规可发现贫血、白血病或感染性疾病;凝血功能检查可识别血栓倾向。
常见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可提示肝癌、结直肠癌、卵巢癌或前列腺癌风险,但需结合影像学检查进一步确诊。
其他:骨密度检查可发现骨质疏松;眼科检查可识别白内障或青光眼;乳腺B超或钼靶可筛查乳腺增生或乳腺癌。
可见,这些疾病都是症状明显或容易通过常规手段检测的常见疾病。
健康体检难以发现的疾病尽管常规体检覆盖面较广,但仍有一些疾病难以通过常规项目发现,尤其是一些隐匿性强、早期无症状的疾病。以下是一些常见难以检出的疾病:
早期癌症:许多癌症在早期无明显症状,常规体检的B超或肿瘤标志物敏感度有限,难以发现微小病灶。例如,胰腺癌通常需通过增强CT或MRI才能发现,但这些项目通常不在基础套餐中。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规体检的血常规或炎症标志物可能无法准确识别。需通过特异性抗体检测或专科医生评估。
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早期阶段,常规体检缺乏针对性检查,需通过神经影像学,如MRI或专科评估确诊。
罕见病或遗传病:如遗传性代谢病或某些基因突变相关疾病,常规体检无法筛查,需通过基因检测或专科检查。
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早期HIV感染或潜伏性结核,常规体检可能无法发现,需通过特异性血清学检查或结核菌素试验。
说白了,健康体检就是筛查常见疾病,而难以发现特定疾病。另外,体检的效果也受限于检查项目的全面性、设备精度及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即使常见疾病也并非100%能检出。

针对这样的情况,体检以外,还需要有科学的应对措施:
选择针对性检查:根据家族病史、个人生活方式及风险因素,选择特定项目。例如,有癌症家族史者可增加增强CT、MRI或基因检测。
定期专科随访:对于高风险人群,应定期到专科门诊进行针对性检查,如肺癌筛查或肝癌高危人群的AFP+影像学检查。
关注身体信号:体检正常不代表完全健康。若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持续疲劳、局部疼痛等,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
基因检测:对于遗传性疾病高风险人群,可通过基因检测了解潜在风险,制定个性化筛查方案。
健康管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可降低疾病风险,弥补体检的局限性。
体检为什么发现不了肾癌张律师确诊的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是肾癌中最常见的亚型,约占肾癌的70%-80%。该病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腰痛或无症状血尿,极易被忽视。常规体检能否发现肾癌?答案取决于体检项目的选择和疾病的进展阶段。
常规体检中最常用的肾脏检查手段是腹部B超,可发现肾脏占位性病变或囊肿。但早期肾癌病灶较小,直径小于2厘米时,B超的敏感度较低,易漏诊。此外,B超对“囊肿”与“肿瘤”的鉴别能力有限,可能将恶性病灶误判为良性囊肿。
尿常规可检测出血尿,但肾癌引起的血尿多为间歇性,且早期可能无此症状,一年一次的体检未必刚好尿中有血。
而肾癌缺乏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常规体检的肿瘤标志物无法有效筛查。
增强CT或MRI是诊断肾癌的金标准,能发现微小病灶并明确其性质,但因成本较高,通常不在体检套餐中。
因此,对于张律师连续10年的体检报告均显示“正常”,可能因B超未能识别早期病灶,或病灶被误判为良性囊肿。
张律师的案例也提示我们,常规体检的局限性可能导致肾癌漏诊,尤其是低成本套餐中缺乏高敏感度的检查项目。若能纳入增强CT或MRI,或对B超发现的“囊肿”进行进一步随访,她的病情可能被更早发现。
如何提高体检发现疾病的几率健康体检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环节,但并非万能。科学对待体检,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提高疾病发现率并合理管理健康风险:
了解体检的局限性: 体检并非“全能筛查”,其效果受限于项目设计、设备精度及疾病特性。消费者应明确体检的适用范围,避免盲目依赖。例如,常规体检可有效筛查高血压、糖尿病,但对早期癌症或罕见病的发现率较低。体检机构应在报告中清晰说明检查的局限性,增强透明度。
选择适合的体检套餐: 根据年龄、性别、家族病史及生活方式,选择个性化的体检套餐。例如:
40岁以上人群可增加低剂量胸部CT、乳腺钼靶或前列腺特异抗体。
有癌症家族史者可纳入增强CT、MRI或肿瘤基因检测。
高危职业者需关注特定器官的专项检查。 高端套餐虽价格较高,但包含更全面的项目,如全身PET-CT,可提高早期癌症的发现率。
重视体检报告解读: 体检报告中的“正常”并不意味着完全健康。消费者应仔细阅读报告,关注异常指标或模糊描述,如“可疑占位”,并咨询专业医生。若报告提示“囊肿”或“结节”,应进一步检查以排除恶性可能。
定期体检与动态监测: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动态过程,单一体检难以全面反映健康状况。建议每年或每两年进行一次体检,并保存历史报告以追踪指标变化。例如,血糖或肝功能指标的持续升高可能提示潜在风险。
结合健康管理: 体检只是健康管理的一部分,需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主动就医:
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可降低多种疾病风险。
主动就医:若出现不明症状,如持续疼痛、体重减轻,应及时就医,不要等待下一次体检。
健康档案: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记录体检结果、家族病史及生活习惯,便于医生评估风险。
结语张律师与体检机构的争议不仅是一起个案,更是对体检行业的一次深刻反思。健康体检作为早期发现疾病的重要手段,能有效筛查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及部分常见癌症,但对隐匿性疾病、罕见病的发现存在局限。消费者应科学对待体检,了解其适用范围,选择适合的套餐,并结合健康生活方式和主动就医全面管理健康。体检机构则需提高服务透明度,加强质量控制,重建公众信任。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健康管理是一项长期工程,依赖体检,更依赖科学的认知和主动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