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等待深圳中考放榜的日子:嘴上说着“淡定”,心里却翻江倒海

深圳中考落幕已两周,朋友圈里,湖北的表姐晒出侄子的省实验中学录取通知书,山东的同学在家庭群里发了儿子被青岛二中录取的截图

深圳中考落幕已两周,朋友圈里,湖北的表姐晒出侄子的省实验中学录取通知书,山东的同学在家庭群里发了儿子被青岛二中录取的截图,连远在浙江的表妹都开始规划带女儿去上海迪士尼庆祝 —— 唯独深圳这 14.3 万考生和家长,还在等待的长夜里煎熬。

官方说 16 号左右放榜,之后还要等半个月才见录取通知 —— 理由掷地有声:考生多、志愿杂、录取类型盘根错节,工作量确实如山。道理都懂,可等待的滋味,像含着颗没化的薄荷糖,凉丝丝地吊在嗓子眼,咽不下,吐不出。

这些天在孩子面前,我活成了一尊 “佛系” 摆件:分数绝口不提,考题半句不聊,连 “中考” 两个字都像碰不得的炭火,刻意绕着走。可关起门来,心思早就在分数表里翻来滚去。昨夜梦见孩子考了 540 分,手指在去年的录取线册上划来划去,今年怕是要再涨 5 分,那名次怕是要一路滑到第八、第九志愿去了。凌晨三点爬起来查数据,发现去年福田区有 37 个孩子卡在 543 分,一分之间差了 28 个名次,后背瞬间冒了层冷汗。

第一志愿填的是深圳中学 —— 那是深圳学子心尖上的 “圣殿”。校门口那棵百年凤凰木,每年六月都开得如火如荼,孩子初中三年路过时总说:“以后要在这里拍毕业照。” 今年报考人数又攀了新高,分数线怕是要飙到 580 分。理智早把希望碾成了碎末,心里却总有个小声音在挠:“万一呢?” 上周去超市买酱油,看见货架上摆着 “深中纪念水杯”,鬼使神差地拿了两个,结账时才反应过来,赶紧又放回去。

忍不住试探孩子:“要是成绩不那么如意,会难过吗?”

“高中再拼呗。” 她头也没抬,手里还翻着借来的高一课本,笔在 “函数单调性” 旁边画了个小笑脸,“暑假先打底,开学考争取进重点班。”

这股淡定像阵清风,瞬间吹散我心头的乌云。是啊,孩子都想得通透,做父母的又慌什么?

偷偷观察她这些天:不熬夜,不赖床,自己定了作息表,清晨 6 点准时起来跑步,说是要练体育,免得高中体测拖后腿;百词斩每天打卡 3500 词,昨天错了 5 个单词,对着屏幕撅了撅嘴,今天特意多背了 20 个;借来的高中课本摊在桌上,物理书里夹着张便签,写着 “加速度公式推导过程有点绕,开学要问老师”;报的格斗课排了 20 节,上周练侧踢时没站稳摔在垫子上,咬着牙爬起来说 “再来一次”,晚上给她揉腿时,发现膝盖青了一块。

看着她这股自律劲儿,我一边欣慰,一边又忍不住瞎琢磨:“是考得不错心里有底?还是单纯想转移注意力?” 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怕搅了这份难得的平静。前天她整理书桌,我假装收拾阳台,余光瞥见她把中考准考证夹在《小王子》里,书签刚好卡在 “狐狸教小王子驯服玫瑰” 那页,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

孩子列了份高中阅读清单,她爹大手一挥:“买!哪怕翻一页也是好的。” 我本是 “看完一本再买下一本” 的性子,可这些天,买书成了家长的 “电子木鱼”—— 京东购物车里躺着《百年孤独》《乡土中国》,连《高中数学思维导图》都加了三本不同版本。昨天快递员一次送了 12 本书,孩子抱着包裹笑:“你们是把书店搬回家了?” 她爹挠挠头:“多备点弹药总是好的。” 其实也明白,就算娃看不完,我们老俩补补当年的课,也挺好。

理智上比谁都清楚,中考不过是人生长跑的一个补给站,就算没冲进最心仪的学校,高中三年照样能翻盘。可情感上,谁不盼着孩子能一脚跨进顶尖高中的门?上周路过深中校门,看见几个家长举着相机拍录取通知栏,我也忍不住驻足,想象着孩子的名字出现在上面的样子,直到保安来催才走开。

“嘴上说着顺其自然,心里却偷偷等一个奇迹。” 这大概是所有家长的通病:既想装得云淡风轻,又忍不住在心里把各种可能盘了一遍又一遍。

罢了,装也得装下去,家长的修行,不就是这么一点点磨出来的?

再熬几天吧。16 号出成绩,说不定还能早两天呢?录取结果也快了。

不管怎样,这段在等待里翻涌的日子,终将成了我们和孩子一起长大的印记。就像孩子昨天日记里写的:“等待成绩的夏天,像杯加了冰的柠檬茶,酸里带点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