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近些年,南海的风浪频繁,海警轮番对峙、外交博弈不断,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许多人习惯于将争端简单归结为“谁更强硬”,但若抛开表象,仔细审视我国近年来的南海应对,其实能清楚看到一条清晰的主线:既不主动挑事,也绝不一味退让。

表面上,这叫“不开第一枪”,但更深层的逻辑,是源自《孙子兵法》中那句千年箴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慎战”不是退让,是布局说到“慎战”,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克制”、“不打头阵”、“忍让”。
其实,这种理解太片面。我国古代兵家讲究“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套思维放到当下,就是在处理重大争端时,首先靠综合实力和策略威慑,让对手知难而退,而不是一上来就动手。

现实中,这种理念已经体现在我国对外军事行动和外交交涉的每一个细节。
以南海为例,近年来,菲律宾部分势力受外部影响,频繁采取激进行动,例如多次组织船只试图强行闯入黄岩岛、仁爱礁等我国管控海域,甚至故意制造碰撞事件,试图在国际上博取同情,制造“受欺负”的形象。
面对这些挑衅,我国并没有贸然升级事态,而是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如果对方越界,绝对会坚决亮剑。

例如,2025年8月,菲律宾试图破坏我国黄岩岛管理秩序,我国海警以合法、专业、适度的执法行动,成功阻止对方升级事态,让对手“吃了哑巴亏”。
整个过程中,我国始终没有率先动武,但也绝不允许对方得寸进尺。
实际上,这种“不打第一枪”的做法,不仅赢得了国际舆论的主动,也让我国在关键节点掌控了局势主导权。
正如业内专家所言:“慎战不是被动忍让,而是把主动权、话语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我国“慎战”的战略选择,并非凭空而来。

回望近代史,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一系列屈辱经历,深刻提醒我们:盲目退让、丧失主动,往往带来更沉重的代价。
但同样,轻率动武、缺乏全局统筹,也可能让国家陷入被动。
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战争、对印、对越自卫反击等一系列关键战役,展现了我国果断出击、敢于斗争的能力和决心。
每一次军事行动,都是在“师出有名”的前提下,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
这种历史经验,逐渐凝结为今天“慎战而不畏战,后发而不被动”的基本国防哲学。

当然,慎战的“底气”,归根到底还是综合国力和现代化武装力量的提升。
以2020年代的国防建设为例,陆海空三军装备全面升级,无人智能、信息化作战体系逐步成熟。
2025年阅兵时展出的新一代主战装备、海上无人平台、空天防御系统,无不彰显我国国防科技的飞跃。
此外,解放军常态化实战化训练,形成了“作训一体、全域联动”的应急能力。
无论是台岛周边的海空演训,还是南海的海警联合执法,都是在实战环境下锤炼队伍,确保一旦有事,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与此同时,强大的经济基础和产业链优势,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了持续支撑。
以南海为例,我国不仅拥有维护主权的硬实力,还通过与东盟国家密切的经贸合作,为地区稳定注入更多正能量。
南海的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实力说话”,更需要合作共赢的氛围。
南海“慎战”新局南海之争,是我国“慎战”理念最鲜活的实践场。
面对菲律宾等个别国家的冒进行动,我国始终坚持“不开第一枪”,但绝不会允许主权和利益受损。
每一次应对,都是在法理、道义和实力三重支撑下的综合考量。

具体来看,菲律宾近年来在外部势力支持下,多次试图通过海警船、公务船等手段,对我国南海岛礁进行挑衅甚至冲撞。
面对这些危险动作,我国海警力量不卑不亢,灵活运用“拦阻”、“驱离”、“挤压”等多样化执法手段,有效化解对方的“冒险主义”,并始终把冲突控制在非军事层面。
值得注意的是,菲律宾等国在应对失败后,往往转而通过媒体、社交网络炒作“受欺负”论调,试图煽动国际舆论。
我国则始终用事实和法理说话,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南海主权现状的行为。正因如此,我国在国际社会中逐步树立了“原则坚定、行动有度”的大国形象。

当然,南海局势依旧充满变数。未来,个别国家或许还会继续挑衅,外部势力的干涉也难以完全排除。
但我国的应对原则已经非常明确:一方面,持续加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力度,提升应急处突和多域联合作战能力;
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对话协商,争取早日达成南海行为准则,让南海真正成为“和平、友谊、合作之海”。
在国内,如何平衡部分民众“强硬”诉求与国家总体战略利益,也是一道需要长期思考和解答的命题。

理性看待“慎战”原则,不是一味忍让,也不是盲目冲动,而是要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始终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复兴放在首位。
慎战有道,实力为基,才是真正的大国之路。
只有每一个国人都明白,“强大不是用来逞威风,而是用来止纷争”,我国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舞台上,稳如磐石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开辟一条强而不霸的现代化之路——光明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