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存哲
河北省廊坊市人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河北省教育学会理事
北京画院谢永增工作室成员
中国华夏之星书画人才优秀作者

永定河畔之二 68cmx45cm 2025年

永定河畔之一 68cmx45cm 2025年

盛世山村气象新 220cmx180cm 2025年

山村假日忙 220cmx180cm 2025年

春江水暖之二 68cmx45cm 2025年

山月 68cmx45cm 2025年
艺术履历
国画作品《山水四季歌》入选新时代中国画作品展。
国画作品《春满家山》入选首届中国画电视大奖赛。
国画作品《故里新貌》入选第二届全国美术教师作品展。
国画作品《夏至》入选全国24节气主题中国画作品展。
国画作品《田园牧歌》获第二届“赵孟頫杯”全国书画大奖赛国画组金奖。
国画作品《山路连万家》获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暨走进鄂尔多斯国际美术作品展铜奖。
国画作品《塬上春来早》获第二届东北亚国际书画大赛铜奖。
国画作品连续入选四届华夏之星海选活动,并三次获奖。

晨曦 68cmx45cm 2025年

宏村烟雨 68cmx45cm 2025年

云起孙家沟 68cmx45cm 2025年

春江水暖 68cmx45cm 2025年
神奇吕梁
文/宋存哲
吕梁是一个既神奇,又令人向往的地方。凛冽的北风常年吹拂着吕梁山,他打磨着山石的棱角,也塑造了吕梁人的直爽、坚韧,如同黄土般厚道的性格。吕梁山宛若一条苍劲的龙骨,纵贯大地,撑起了晋西的脊梁,粗犷的线条在天地间刻下深深的印记,诉说着千年的厚重与沧桑。这片沟壑纵横的土地,曾是烽火连天的革命老区。每一寸黄土都浸染着先辈的热血和信念,回荡着不屈的呐喊。
近些年,我去过吕梁很多地方,其中碛口古镇,李家山,孙家沟等古村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黄河岸边的碛口古镇,斑驳的明清商铺和老宅,仿佛凝固了时光,仍在无声诉说着“九曲黄河第一镇”昔日商贾云集,舟楫往来的繁华。
黄河由北而来,湫水由东而至,卧虎山横亘镇北,黑龙庙雄峙河东,山环水抱,阴阳交会,凝成“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图景。黑龙庙戏台传音极佳,“山西唱戏,陕西听”,至今仍有戏班登台,唱响百年回响。古街深巷如时光隧道,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回音上。倾斜的老墙,磨损的石阶,褪色的木雕,仍在守望着黄河,如一位沉默的老者。烟雨中的碛口,长街朦胧,黄河空阔,唯有铜铃声和船工号子似在低语旧事。
孙家沟村坐落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之间,一条清澈的小溪蜿蜒穿村而过,将南北两岸的明清建筑群自然分开,宛若一幅优美的画卷。村中窑洞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既有靠山窑的原始粗犷,也有接口窑与箍窑的精巧融合,砖雕石刻间仍可见昔日的繁华。这里是明清晋商辉煌的见证,王家大院十三四个四合院连环相套,青砖灰瓦间仍可窥见当年“山西最大四合院”的恢宏气象。1947年,中央军委三局曾驻于此村,红色电波从这里传向全国,至今院墙上的“军委三局旧址”仍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2019年,村里建起了中国首个窑洞式乡村艺术馆——“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每年都有大批艺术学子来此采风写生,他们用相机和画笔记录梯田、枣林、古院,让这座“被遗忘的世界”在色彩中重焕生机。
李家山也是一座依山而建的村庄,从山底到山顶共达11层,形成“村是一座山,山是一座村”的壮观景象。整体布局如展翅的凤凰,居民沿“凤身”和“两翼”分布,极具视觉冲击力。李家山村始建于明代,兴盛于清代,曾是碛口商人的家族驻地。村内现存百余座院落,400多孔窑洞,既有豪华清代民居,也有原始土窑洞,展现了黄土高原的居住文化与晋商历史。李家山因画家吴冠中的赞誉而闻名,被誉为“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如今,这里成为艺术家和摄影爱好者的聚集地,村民的窑洞变身为创作基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让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吕梁无语,只以沟壑为经,以星辰为纬,默默编织着属于黄土高原永恒未完成的传奇。回望吕梁:
千沟万壑,雄浑苍茫。
山是骨,土是肉,人是魂。
窑洞里的灯火,温暖了岁月的寒凉。
一曲信天游,在山峁里回荡。
黄河的涛声,是这片土地永恒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