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年轻人不会走亲戚——血脉里的温度,不该被时代冲淡

外公走后第四个月,家族群彻底安静了。中秋节的聚会邀约像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几圈涟漪后便沉入水底。那些"工作忙""孩子补习

外公走后第四个月,家族群彻底安静了。中秋节的聚会邀约像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几圈涟漪后便沉入水底。那些"工作忙""孩子补习"的推托里,分明藏着我们都不愿点破的真相——那个总把"一家人要常聚聚"挂在嘴边的老人不在了,我们突然像断了线的风筝,在各自的天空飘着,却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这让我想起《礼记》里那句"亲戚不悦,不敢外交",可如今倒像是"外交不悦,不敢认亲戚"。表姐在悉尼当程序员,表哥在杭州创业,我在广州做自由撰稿人,视频通话时总说"等过年聚",可春节的团圆饭桌上,永远缺着几个座位。现代人的生活像被按了快进键,996、房贷、鸡娃这些关键词挤占了情感账户里原本存着"走亲戚"的那格内存。

但记忆里那些泛着暖黄色的画面总在深夜造访。外公那辆28寸永久牌自行车后座,载过我们整个童年的夕阳。记得有年腊月,他顶着北风骑三里地就为给发烧的我送退烧药,棉袄领子结着冰碴子,怀里揣着的药却还带着体温。后来我们都有了汽车,他却坚持每月初七召集全家吃"团圆面",谁要是缺席,第二天准能接到他中气十足的"训斥电话"。

最难忘的是我失业那年。某个下着冷雨的周末,我硬着头皮去参加家族聚会。大舅听完我的困境,当场打电话给老战友;二姨悄悄往我包里塞了个鼓鼓的红包;连刚工作的表妹都认真帮我修改简历。那天的八仙桌上,酸菜炖白肉的热气模糊了每个人的脸,却让我看清了血缘最原始的模样——它本就不是微信群里那些客套的"点赞之交"。

如今站在老宅门口,春联还是外公生前贴的那副,只是浆糊早已干透。我忽然明白,所谓"不会走亲戚",不过是我们在快节奏生活里给自己找的漂亮借口。就像太奶奶弥留时反复念叨的"家不能散",这些老人用一辈子守护的,从来不只是血缘关系,更是人类对抗原子化生存的最后堡垒。

所以当我重新拿起毛笔,临摹外公最爱的《兰亭序》时,墨香里浮现的是他教我们写字的模样。下月初七的聚会,或许依然有人缺席,但至少我们开始学着,在没有外公的日子里,自己系上那根亲情的红线。你说,在这个外卖都能送感情的时代,我们真的学不会"走亲戚"这门古老的手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