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人民大会堂的造价是多少呢?要求总造价不得超过8400万元

人民大会堂这个项目是建国十周年的庆典礼物。1959年是咱们建国十周年,这一年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庆典。也是在这一年,在北京这

人民大会堂这个项目是建国十周年的庆典礼物。

1959年是咱们建国十周年,这一年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庆典。也是在这一年,在北京这个古老的城市新建了十个建筑物,用来彰显新中国的成就,其中就有人民大会堂。

当时,在修建人民大会堂的时候,国家建委对大会堂的工程造价,还有建筑面积也抓得很紧。根据指示,国家建委对这个项目的具体要求,就是每平方米的造价不得超过500元,总的工程造价不能超过8400万元,而且面并且要控制在16.8万平方米以内。

客观的说,每平方米的造价不能超过500元,这个条件还是有点苛刻的。或许有的读者不知道,整个大会堂这个工程的体量有多大?

单单只是挖掘的土方面积就达到了43万立方米以上,浇筑钢筋混凝土的面积就有12.7万多立方米。

除此之外,还有钢结构使用的材料就多达3600多吨,像大理石花岗石水磨石这些材料的使用就有17万多平方米,琉璃瓦有2.3万多平方米通风管道的长度,有26公里,还有动力电缆和电线的长度,也有45公里。至于照明电缆和电线,更是长达670多公里。

工程体量如此大,要把每平方米的造价控制在500元以内,这是个硬性指标。

于是乎,大会堂的各个设计小组在原来的设计方案上又做了诸多的调整,比如,有些地方降低了原来的设计高度,有的钢筋混凝土基础也缩减了。

当然,这一切都是要保证整体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的缩减。

除了造价这个客观存在的限制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留给大家伙的施工时间很短,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因为要赶在1959年国庆之前竣工。

要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建造这样浩大的工程,怎么办呢?只能一边设计,一边施工,一边准备建筑材料。

所以负责施工的那叫一个急如星火,他们整天到晚都待在设计师门口,一天到晚都在催图纸。

当时负责设计图纸的是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这个设计院是全国最大的一个民用建筑设计单位,全院的职工有1000多人。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当时,除了要负责人民大会堂这个项目之外,还承建了大量的民用建筑和一部分工业建筑设计。因此,虽然有1000多的员工,但是人力还是很紧张。

经过多方协调,设计院费了很大的力气,才专门抽出来50多个设计人员为大会堂设计图纸。

这些设计人员们昼夜加班,但仍然不能满足施工和备料的要求。

而且在施工中又常常出现一些矛盾,急需解决,但是呢,从工地到设计院有4公里,这个路程虽然不远,要是遇到一些急需解决的矛盾,一来一去就太耽误时间了。

为了这个问题,施工部门表达了强烈的反应,而且再加上一些从工地来的个别人对问题往往说不清楚,就更加耽误时间。

于是乎,为了密切配合施工和备料工作,经过反复的研究,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决定把这50多个设计人员全部搬到工地上现场办公。

1958年12月6号这一天,全体设计人员都搬到了现场的工棚里面办公。

当时很多人还不懂得系统工程学,也没有电子计算机,而工作千头万绪,这50多个人都感到十分劳累紧张。

设计人员们来到工地之后,受到了工人师傅,还有备料人员的热情欢迎。

因为一旦出现什么问题,他们可以直接来到设计师的画图桌旁一起商谈。

这样一来,双方之间的配合是密切,但是又出现了另外一个情况。

来来往往的人太多,反而又平添了设计人员们的工作负担,让设计人员们应接不暇。一天忙得团团转,白天的时候压根没有时间来静下心画图。

这些设计人员们的身边总是围着一大堆人,往往是一个问题,还没有回答完另外一个人,又插进来一句话,要求回答另外一个问题。

当时负责这个工程的张总工程师是这么回忆的:

“到工地之后三天没说过一句完整的话。”

于是乎,就有不少设计人员有了怨言,他们提出还是要搬回设计院去,在工地上没法安心工作。

搬肯定是不能搬回去的,最后经过协调决定:为了把这个工程搞好,不但不能搬回设计院,而且设计人员要进一步下到各分指挥部,在现场和施工部门密切配合,把设计工作做好。

同时,也对施工人员做出指示,不要过多的干扰设计人员们的工作。

经过调整之后,大家开始分工工作,每个人就像一颗螺丝钉,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条不絮的忙活着,不仅加快了出图速度。

很多施工方法能直接和现场工人对接,直接和他们商量,大大加快了出图的速度。

因为要求不能给设计人员们添乱,所以负责取图纸的施工人员往往是站在或者是蹲在门口守着,一拿到刚出来的图纸,立马就跑去现场施工。

在轻重缓急方面进行了调整之后,也使得整个工作不显得那么忙乱了。

总的来说,正是有了很多人在背后的默默付出和努力,这才让我们看到了现在的大会堂这个宏伟的建筑。当时的设计团队还有施工团队,昼夜奋战,克服了种种困难,圆满的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