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一个高考理科状元的自述:高考依然是实现人生逆袭的最佳路径

我叫李晓彬,29岁,河北曲周县人,2012年理科状元,今年7月份博士毕业后,准备到中科院工作。谁说寒门出不了贵子,谁说穷

我叫李晓彬,29岁,河北曲周县人,2012年理科状元,今年7月份博士毕业后,准备到中科院工作。

谁说寒门出不了贵子,谁说穷人跨不了阶层?

我出身贫寒,为了供我读书,两位哥哥辍学打工。我并非天生的学霸,甚至没有考上重点中学。

2012年,我却成为高考理科状元,创造的记录至今没人打破。

到了大学,我早餐只花3块钱,一件衣服穿了4年,靠奖助学金读完博士。

现我辞掉高薪工作,准备进入中科院搞科研。我很感恩家人,感恩祖国,感恩高考。

不要再说读书无用,这依然是我们寒门子弟,实现人生逆袭的最佳路径。

(我即将离开国科大实验室的照片)

1993年,我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的一个贫穷村子。我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非常困难。

父亲在村里的建筑队做工,每月挣不到1000块钱,母亲在家种地,还要照顾我和两个哥哥。

曲周县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盐碱地,农作物的产量很低。

为了能填饱肚子,家里还养了五六只羊、七八头猪。在行情好的时候能多赚点,行情差的话就是白忙活,甚至会亏钱。

母亲的大部分时间在忙农活,一个人分不开身,养羊喂猪的任务便落在我们三兄弟身上。

我的童年非常单调,除了上学,就是放羊,或者跟母亲一起做农活。

每次去庄稼地的路上,或者放羊的时候,看到小伙伴们在一起疯玩,我特别羡慕,但也只能远远地看一看。

(老家的小巷—2014年拍的)

这时,母亲总是轻叹一口气,慢慢地拉我一把,然后语重心长地说:“怪只怪我们家太穷,你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出人头地,不然只能在家里干农活,一辈子受穷。”

虽然不情愿,但也没有选择,我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开。

时间久了,我就习惯了独处,并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

比如到棉花地里抓青虫,这就好像是警察抓小偷。青虫非常狡猾,经常藏在叶子底下,或者潜伏在花蕾中,必须仔细找才能发现它们。

而且就像母亲说的,城里人只能在电视或者实验室里见到的物种,我却随时随地都能目睹它们的真容:地下的蚂蚁、植株上的蚜虫,花生或红薯根茎处的蚯蚓……

有时,我甚至对一片叶子都能入迷,经常拿着各种叶子观察。

看到秋天的叶子泛黄,我就知道是叶绿素在减少。结合生活中的见闻,我学到的知识得到了验证,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喜悦感。

(小学时期的合照—第二排右二是我)

因为独处,我早早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为我以后的学业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高中前,我每天放学之后都要做农活。只有两年例外,因为小学五六年级,我是住校的。

记得刚住校那会,我突然不用做农活了,而且还能跟同学们一起玩,一时间没能把持住,就有些得意忘形了。

记得,一天放学后,我跟班上几个同学在宿舍打牌,你出一张,我出一张,兴奋地大声吆喝着。四周围满了看热闹的同学,我那会感觉自己特别威风。

可是,却不小心惊动了班主任。班主任来到宿舍,把我们几个打牌的狠狠地训了一顿。

正所谓之前有多嚣张,现在就有多狼狈。

那是我童年记忆里第一次玩得那么“嗨”,也是最后一次。从此之后,我便把心收了回来,努力学习。没钱买课外资料,我就厚着脸皮,反复找同学借着看。

(成功实验班毕业照—倒数第二排右5是我)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小学的最后一年,我成功地把成绩稳定在了年级前三名。

2006年小升初时,考试是在乡里举行的,需要在学校集合后,坐校车去考场。

考试那天,我本以为手拿把掐,可以顺利考入县里的重点中学,结果还是出了意外。

那天吃完早饭,我骑着自行车赶去学校,刚出家门没多久,车子突然坏了,完全没法控制方向。我焦急地把自行车推回家,催促着父亲修理。

修好之后,我急忙骑上自行车往学校赶。

越急越乱,我一度把车链子都蹬掉了。一路上,紧张的心里直打鼓。

紧赶慢赶终于算是赶到了,一车人紧紧盯着我,大家都在等我一个人。

那种焦急烦躁的眼神,瞬间让我把头埋进胸口,不敢抬头看。

只听到心脏扑通扑通跳个不停,那一刻我的心态有点崩了。

考试的时候,跳了半天的心脏,终究还是没能平静下来。

最终,我发挥有些失常,两分之差没能考进县里的重点中学,只能去镇里的一所普通初中上学。

(大哥结婚时拍的全家福—后排右一是我)

这次考试失常,对我的打击很大。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释怀、闷闷不乐。

后来,两个哥哥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相继辍学,一家人把希望寄托在我一个人身上。

母亲对我说,现在你已经没有任何选择,只能继续读下去。

两个哥哥都是初中文凭,漂泊外地,只能找一些出卖力气的工作。

每次打电话,他们一遍遍地劝诫我,好好读书,将来找份体面的工作。

最终,我化失望为力量,通过努力学习、提高成绩来弥补没能考上重点中学的遗憾。

我要让所有人知道,即使我不上重点中学,也能比他们学习成绩更好。

只是,两个哥哥外出打工,家里的农活便只剩下我和母亲两个人做了。

初中三年是走读,我在家里住。每天放学回家,农活比之前更多,留给学习的时间更少了。

尽管很努力,但是直到初二最后一次升学考试,我才首次冲到年级第一。初三的时候,我又顺利拿到成功实验班的名额。

(高考誓师大会我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那时候的成功实验班,是学校从县里所有的初中,选出本校的尖子生(仅限初三,一般都是全校前三),进行一次考核选拔,优中选优,挑出成绩最好的那批人,组建成一个重点班级。

进入成功实验班,不需要进行中考(选拔考试其实相当于提前中考了,难度不比中考低),提前半年学习高中知识,由全县最好的老师授课,统一进行培养。

最终在2009年的上半年,我以总排名第二的成绩进入成功实验班,实现了对县重点初中几乎所有人的超越。

进入成功实验班后,我并没有骄傲。因为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当初各自学校的佼佼者,大家的差距并不大,一不留神就会被赶上。

再加上学校和老师们有意营造的竞争氛围,让我在学习上的自律性更加稳定。

高中时,成功实验班是封闭式管理,基本上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平时也就不用回家干农活了,这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去学习。

(载入母校史册)

成功实验班里的学生,每个学年能享受到3000元左右的补助,解决了我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也是从高中开始,我便没怎么花过家里的钱。

最终,我也包揽了高中时期年级第一名,高考时以649分的成绩考入南开大学。

看到父母和哥哥眼中欣慰的目光,我才知道我的努力有多么的值得。

因为考入985、211院校,我的名字有幸留在高中母校的荣誉石上。649分也创造了记录,这是我们县2002年至今的理科最高分。

2012年,父母让常年在外闯荡的大哥,把我送到南开大学报到。

从河北贫穷的小县城,来到天津这个大都市,我是活脱脱一个山里人进城、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受。

高楼林立、霓虹闪烁、车水马龙,视觉上的冲击,让我感觉自己非常渺小。看着身边经过的陌生人,一个个鲜衣怒马、光彩熠熠,莫名有些自惭形秽。

我曾引以为傲的学习成绩,在全国各地汇集的精英面前,也显得黯淡无光。

(大一新生座谈会—前排穿蓝色衣服举手的是我)

大哥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一个劲地跟我念叨着,没有学历在社会上的艰难。让我什么都不要想,一心扑在学业上,为将来谋个好出路。

看着大哥的神情,联想到当初他和二哥经常对我说的话,我骤然明白,我早已不是在为自己一个人读书了。

我身上承载着两个哥哥的梦想,承载着他们学业的延续。

这时,我又想起,高考后为了赚取学费,大夏天顶着炙热的太阳,跟着父亲在建筑队卖苦力。

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

那么苦那么累,我都没怂过一下,现在怎么能怂呢?要是怂了,我在酷暑烈日下搬砖两个月的辛苦、小时候天天放学干农活的辛酸,可全都白费了!

往后的日子,我真的不愿再回到农村,靠着做农活为生了!

(下课时同学拍的)

我一直都是无路可选、无路可退的,因为我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学习。为了自己,也为了两个哥哥,还有辛苦操劳的父母。

交完学费,送走大哥,我便开启了南开大学的生涯。

拿到新生入学手册,我惊喜地发现关于助学贷款的介绍,原来上学也可以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一种银行贷款,缓解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压力,资助其完成学业,毕业后可以一次性或者分期偿还。

当时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我兴奋极了,以后再也不用为学费发愁了!

于是,我没有丝毫犹豫,当即报名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而且连续四年。

每年贷款6000元,在学期间没有利息。

毕业后如果工作,需要在毕业后六年内还清,期间会有利息。

由于我后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政策上可以“延期”到研究生毕业后的六年内,研究生阶段不需要还款也没有利息。

开学后不久,学校组织了一个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座谈会。那时我才知道,原来还有很多跟我一样来自农村的贫穷学生。

(我第一次获得助学金—我在最左侧)

并且,我还了解到了奖助学金和勤工助学等政策。往年一些家境贫寒的学长学姐,靠拿奖学金和助学金,大学4年里,没花家里一分钱。

这次座谈会对我的触动非常大,颠覆了我对上大学的认知,让我在之后的求学之路,走得愈发坚定、更加坦然。

原来穷人家的孩子上大学,并不会倾家荡产。只要够努力,完全不会影响到家庭的经济状况。

如果能早些知道该多好啊,我一定会劝两个哥哥读完大学,尤其是大哥,当初的学习成绩非常好。

这世间有太多遗憾,充斥在人生的角落。仿佛飞刀,在某个时刻,一旦被触发机关,便会深深刺入心脏,溅出鲜血。

不过,但凡它要不了你的命,终能使你更加警醒。每每忆起哥哥辍学的遗憾,都会让我动力满满。

我第一份勤工助学的工作是在行政办公室值班做杂务,比如帮忙盖个章、打印一下文件之类。每周工作8小时,每个月可以得到350元。

(2013年4月慰问老干部—后排右三是我)

后面几年,我申请过图书馆、光学实验室、软件学院机房等工作,工作时长和收入都是固定的。虽然钱不多,但也不会占用多少时间。

再加上奖助学金,每年差不多8000元左右,除去寒暑假,每个月能拿到1000多元。

或许对很多人来说不算多,但足够我的生活开销了,甚至还略有剩余。

一直以来,我生活都比较节俭,从不乱花钱。离家入学前,母亲在老家县城一个平民商场,花了300多给我买了一件羽绒服。

因为冬天太冷,衣服洗了干的慢,我又买了一件棉服,跟这件羽绒服换着穿了四年。

春秋季则只穿一个外套,下午洗了,第二天早上穿。只有在夏天,T恤、背心损耗的比较快,一年会买个一两件。

吃饭是我最大的消费,我几乎不吃肉、不点外卖、不去外面的饭店,一天三顿都在食堂吃,每个月的伙食费稳定在五百元左右。

(我的早餐一直控制在3块钱以内)

因为家里穷,我跟别人比不过吃喝玩乐这些,也不屑于去攀比。

我很喜欢网上那句话:“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

我一直觉得,人类之所以进步,就是减少对低级趣味的沉溺,持续追求高尚成就的结果。

所以我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兴趣全都转移到了学习、专业研究和社会活动上。

大学四年,我的成绩始终位列本专业前三名,获得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各类奖助学金。

在各类竞赛中也拿过奖,比如大一的后半学期,2013年的天津市大学生数学竞赛,我获得了特等奖。

专业方面,在2014年6月南开大学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在2014年8月“TI杯”天津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三等奖;同年,参加“哈工大杯”,获得2项一等奖、2项季军。

(这是参赛获奖的荣誉证书)

因为当初没有硬件支持,我们参加“哈工大杯”机器人锦标赛使用的机器人,是由学院的段教授赞助的—整个学院仅他那边有机器人。

到了大三,我们一起参加锦标赛的5个人,继续对机器人做进一步的研究,便经常来到段教授的实验室。

段教授是做脑电研究的,当时全球脑电领域还处于初级阶段。

日本脑电解译的技术相对领先,段教授在东京大学有个长期稳定的合作对象,经常与之交流,在脑电行业堪称专家。

段教授的实验室去的多了,有意无意的,对脑电有了一些认识。

我们几个就突发奇想,能不能把脑电和机器人结合在一起,用人的“意念”(脑电)控制机器人的行动?

我们做了调研,当时世界上并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跟段教授沟通后,他非常鼓励并支持我们去尝试。有了教授的指导,我们就更加有信心了。

只要一有时间,我们就泡在实验室。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一拨又一拨地改良。夜以继日地努力,终究得到了回报。

终于,一个多月后,我们的“脑电控制机器人”成功面世。

这是一项科技创新项目,面世后引发了广泛关注。人民日报率先进行采访并发表在2014年10月21日的头版上。

然后被全国数十家媒体在重要版面进行报道。

然而,学习和科研不是大学的最终目的,我记得,开学典礼上,学院院长曾告诫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南开人,不仅要知中国更要服务中国。”

走出校园,我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志愿活动,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

曾参与创办“南开大学创客协会”社团,大一大二连续两年获得学校的“南开大学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2013年,我到山东禹城挂职实习,为期20天,我被分配到当地政府的科技局,为单位完成了一篇调查报告,得到了领导的好评。

(2015年留念—后排右二是我)

大三的暑假,我取得推免保研机会,原本有机会参加各大名校的夏令营。

因为消息不够及时,错过了先前清华大学的夏令营,我和另外3个同学,组团去了哈工大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

因为哈工大离家太远,我直接放弃了。清华大学当时还有一个名额,但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恰好这时,国科大那边的直博生名额给了我,最终我选择去国科大做直博生。

在别人看来很好的一件事,又让我犯了难,以为研究生会花很多钱。

于是,我便早早做好了出去工作的准备。

而且我选择直博,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钱的关系—国科大这边读博的补助相比于其他高校高很多。

真正到了国科大,我才发现,原来读博比大学期间更省钱。博士研究生的学费,学校会作为奖学金一次性返还,博士期间每年还会多返还3000元。

(2016年本科毕业—倒数第二排左二是我)

我第一年主职还是学习,每个月的国家补贴和一些补助加起来1500元多点。

第二年开始,我要去给导师做助教,额外有1000多元的工资。再加上实验室的项目补助,每个月能拿到4000元左右。

非但不花钱,如果你够节约,还能攒下钱。我结婚的花费,有一部分就是这几年攒下来的。

我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学业上,上学期间从没谈过女朋友,直到2019年还是个单身,这时候我已经26岁了。

我的爱人是我们镇上的,通过老家一个亲戚介绍相识。2019年国庆节,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我作为国科大方队的一员,在天安门广场参加活动。

就是在那天,我爱人加了我的联系方式。

因为科研任务多,白天我基本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只有晚上才可以跟我爱人通话联系。

她是个通情达理、漂亮大方、活泼善良、体贴又健谈的女孩子,经常在电话里唱歌给我听,虽然音调不怎么准,但我还是挺喜欢听的。

(研究生期间实验室组织的滑雪活动—后排最左侧是我)

北京联合大学毕业后,她留在北京工作。

2020年1月底,我们一起坐车回老家过年,年前给她过完生日后,除夕刚见了一次面,大年初一便因为疫情被封家中了。

解封回到北京,不喜欢出去游玩的我,陪着爱人去了故宫。随着彼此更多的接触和了解,我们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

2021年的9月30号,我们结婚并举行了婚礼。

我是个沉默寡言,不爱主动表达的人。可我爱人却被我的单纯、善良、上进和上学的励志经历吸引(她自己说的)。

或许是受我影响,或许是不想跟我有太大差距,我爱人已经在继续深造。

目前是在读研究生,她希望将来我们孩子的父母是双博士。

加上我现在还没正式参加工作,所以我爱人暂时还不想要孩子。虽然家里一再催促,但我尊重爱人的选择和决定。

(新中国70周年庆在天安门广场参加活动)

2022年7月初,我就要博士毕业了。去年8月份我已经提前找好了工作,在中国科学院做科研。

当初找工作的时候,我应聘了很多知名的头部互联网大厂。

虽然薪资开的很高,也拿到了offer,但是这些互联网大厂,要么专业匹配度不够,要么研究领域的自由度不符合预期。

也有一些北京的高校讲师工作,但我觉得自己更热爱和适合做研究,而中科院能给我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所以最终选择留在中科院。

近两年,网上有种论调:当今时代阶层固化、贫富分化,差距越来越大,寒门再难出贵子!

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有失偏颇,甚至是一种悖论。我把自己的故事分享出来,就是想说一句:谁说寒门出不了贵子,谁说穷人跨不了阶层?

希望普天之下,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子们,可以从我的经历中有所启发。

不要担心天赋不够,我当初也没考上重点初中。不要发愁学费欠缺,国家和高校的政策会帮助我们。不要忧虑工作难找,瓜熟蒂自落、水到渠定成……

(感恩祖国培养护佑)

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做好,终有收获。

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绝非在开始之前便纠结做或是不做。

学业更是如此,在国民学历普遍较高的当下,若是放弃只能低人一等、慢人一步,千万不要做任人宰割的韭菜,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判断。

【口述 | 李晓彬】

【编辑 | 逍奂】

真实人物采访:我们无法体验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不一样的生命轨迹,这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生命的点滴,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人生,感谢您的喜欢!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真实人物采访”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