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大荔县:百亿产业“链”成记
2025-10-20 06:55:25
大秦直道wn
摄影
9月12日,大荔县安仁镇温荔红建冬枣销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内,来自广东、浙江等地的货车正在等待拉运冬枣。9月12日,大荔县
9月12日,大荔县安仁镇温荔红建冬枣销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内,来自广东、浙江等地的货车正在等待拉运冬枣。 9月12日,大荔县安仁镇小荀村冬枣大棚内,群众正在采摘冬枣。 9月10日,大荔县羌白镇新禧冬枣专业合作社内等待分拣的冬枣。 7 月4日,大荔县两宜镇绿丰源种植农场冬枣大棚内,工作人员操作智能采摘机器人进行采摘试验。 9月12日,大荔县陕西关中红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灌装冬枣酒。 9月12日,记者用无人机航拍的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外的冬枣大棚。 俗话说:“南荔枝,北冬枣,百果王。”大荔冬枣以果大皮薄、核小肉厚、脆甜多汁的特点,成为人们舌尖上的宠儿,也成为秦东大地一张熠熠生辉的“产业名片”。 金秋时节,阳光铺洒在广袤的田野上,大荔县一座座冬枣设施大棚整齐有序地排列着。棚内,枣农张萍正小心翼翼地采摘颗颗红润饱满的冬枣。“我家的30亩(2公顷)冬枣有钢架棚、冷棚、温棚,冬枣从6月卖到10月,预计能赚60多万元。”张萍笑着说。 这般丰收图景,在“中国冬枣第一县”的大荔随处可见。全县42万亩(2.8万公顷)冬枣园,年产量占据全国冬枣市场近1/3的份额。“大荔冬枣”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稳居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前10名,品牌价值增长至72.94亿元。这枚小小的冬枣,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富民强县的首位产业:全县冬枣年产量超70万吨,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带动8.3万户农民嵌入产业链,孕育出20个“亿元村”。 从“望天收”到“科技种” “小冬枣”种出“甜”日子 大荔县种枣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此地堪称“红枣种质天然资源库”。20世纪90年代,当地主要种植的梨枣因口感差、耐储性弱,始终没能打开市场。直到一批农民从山东引进冬枣接穗,才为这片土地带来新机遇。 “冬枣的市场销售很好,但是早年种枣,真是看天吃饭。一场秋雨下来,果子全裂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冬枣烂在地里。”安仁镇小荀村党支部书记张涛是第一批“吃螃蟹”的冬枣种植户,为了防裂果,他用地膜盖、桌布挡、竹竿搭架,但收效甚微。 转变,从拥抱科技开始。2010年,安仁镇伏坡村村民秦天琪带着15万元积蓄回村,在村里的盐碱地上建起3座钢架大棚。“当时我就想,光靠老经验不行,得让冬枣住进‘舒适屋’。”5年后,秦天琪又引入物联网“小喇叭”和智能环境检测仪,手机一点,墒情、温湿度尽在掌握,“现在一个人管30亩(2公顷)地毫不费劲!” 科技的力量远不止于此。如今,大荔县智能温控系统、自动卷帘机等新型设备覆盖率达60%,大荔冬枣的货架期从1个月延续到6个月,实现了“冬枣变夏枣”的突破,提前上市的果子价格翻了几番,冬枣亩均收益从最初的几千元跃升至2万元。 除此之外,大荔县正在实施的智能化实验项目,通过精准控温、补光、通风,实现了冬枣“强制休眠”到“健康破眠”的可控管理。“项目成功后,冬枣可在11月至次年1月上市,抢占元旦、春节市场,实现全年供应。”大荔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游建敏信心满满。 7月4日,大荔县两宜镇绿丰源冬枣种植农场的大棚里迎来了新“帮手”——由深圳蓝侠机器人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联合研发的AI冬枣采摘机器人。“这台机器人还在测试阶段,但高温环境下成熟果实识别准确率已经达到92%,一天的采摘量相当于5个工人的采摘总量。”农场负责人薛康说,机器人普及后,不仅能降低采摘成本,还能将解放的劳动力投入到深加工和电商领域。 如果说智能装备是产业的“筋骨”,那么品种培优就是产业的“根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必须把当家品种攥在自己手里。”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周爱英说。周爱英被当地枣农亲切称为“冬枣妈妈”,几十年来,她带领团队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立冬枣试验示范站,自主培育的“冬枣820”坐果易、成熟早,推广种植面积已超2000亩(约133公顷);培育的“大荔冬枣2号”通过省级审定,抗裂果、耐储存,市场价比普通冬枣高15%至20%。 科技赋能下,大荔冬枣的“底气”越来越足:“5G+冬枣数据中心”汇聚田间数据,为每一株冬枣树定制水肥方案;空气能温控系统精准调节温差,让果肉积累更多糖分;绿色防控技术替代传统农药,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60%。特别是大荔县推出“1+4+8+N”标准化管理模式,从种植到采收都有了明确标准,还牵头制定了冬枣种植的省标、国标,让“大荔标准”成为行业标杆。 从卖鲜果到做产品 “小冬枣”催生“大产业” 9月22日,陕西广利五益贸易有限公司分拣车间内,智能冬枣分拣设备高速运转,一颗颗冬枣在传送带上做“体检”。 “这套国内领先的分拣线实现全自动光电智能分拣,日处理量约60吨,分选后的冬枣直接装箱,经冷链发送,抵达消费者手中仍保持鲜嫩。”公司负责人钟远志介绍,每颗冬枣按品相、大小、级别、重量等指标智能测定,分类输送。 大荔县创新“龙头合作社+科技赋能”模式,定制个性化光电智能分拣设备,建成30条新型4.0选果线,选果效率提升6倍。智能化测定冬枣“颜值”与规格,提高产品标准,缩短入库时间,综合效益增长10%以上。 分拣完成,冷链物流接力护航。 大荔县抓住国家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机遇,整合政策、要素与服务资源,打造集展销、分拨、冷链于一体的“三大中心”,建成大中型冷库25座、冷链储藏设施108个,储藏保鲜能力达15万吨,实现“从枝头到柜台不超过72小时”的高效流通。 除了卖鲜果,大荔县还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发展附加值。该县强化龙头引领,培育了陕西大荔沙苑黄花有限责任公司等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陕西关中红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加工销售企业26家,发展大棚薄膜、生物质等产业上下游中小微企业74家,率先引进真空微波干制技术,开发了脆冬枣、枣花蜜、冬枣罐头等深加工产品10余种,让冬枣的价值得到最大化释放。 “我们生产的白酒,全部用大荔的冬枣作为原材料,得益于冬枣营养丰富、微量元素含量高等特点,酿出的冬枣酒也很有特色,值得品尝。”陕西关中红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黄红波介绍。 产业链的延伸,还催生了“冬枣+旅游”的融合新业态。 每年冬枣收获季,枣园小火车、采摘体验、特色美食……千年同州文旅也借“枣”出圈。 “是冬枣让我们发家致富。”安仁镇小坡村党支部书记薛安全说,“这几年我们依托冬枣采摘,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村里开了民宿和饭店,修建了观光小火车轨道。产业好了,在外上学、务工的年轻人也都愿意回来发展,乡亲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从育品牌到“闯”世界 “小冬枣”畅销“海内外” “现在我们的冬枣有地理标志、绿色认证,不愁卖,价格也上得去。”陕西寻味田间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瑞一边打包一边说,他的包装盒上,“大荔冬枣”的地理标志标识格外醒目。 为做强销售经营,大荔县构建了“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立体化营销体系,搭建“县物流产业园+镇集散中心+村专业代办”的销售矩阵,组建陕西秦农尚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带动发展产地合作社344家。同时,搭建三级电商服务体系,目前已有1500余家电商企业和1000多个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点,直营窗口遍布“北上广深”等40个大中城市,带动电商交易额突破30亿元。 立足国内的同时,大荔县主动“走出去”,在金华、成都等地举办“牵手亚运”“川渝之约”推介会,签订多项战略协议,成功挂牌成都销售专区。6月19日,“‘荔’香湾区·‘枣’想约你”2025年大荔冬枣走进粤港澳大湾区暨重点产业链推介活动在深圳市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举行,现场签订冬枣购销协议金额约14亿元,加速进军粤港澳市场。 9月初,大荔县新禧冬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全喜从香港参加完冬枣推介会,带回了与澳大利亚客商的初步合作意向。不久前,他还和越南老板保罗签订了120吨的冬枣订单。“国际市场对农残、甜度、果形的要求更高,我们必须用更高标准倒逼品质提升。”张全喜说,合作社正在建设专门的农残检测实验室,未来每一批冬枣都要严格按标准检测,确保“每一颗冬枣都安全优质”。 品质是“闯”世界的通行证。大荔县新禧冬枣专业合作社社员王新乐坚持测土配方施肥,通过改良土壤肥力,精准控制棚内温湿度。“每一个环节都要把好品质关,‘大荔冬枣’的品牌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站稳脚跟。”王新乐说。 正是这一份份坚守,才换来了“大荔冬枣”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2015年,“大荔冬枣”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绿色食品”认证。2016年,大荔被命名为“中国冬枣名县”,冬枣还成为G20杭州峰会供应水果。2024年,大荔冬枣出口量已达8000余吨,货值2.2亿余元,远销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英国、美国等20多个国家。 从引种嫁接到百亿产业,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枣”,从国内热销到全球飘香,大荔冬枣产业发展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这不仅是一颗“小冬枣”的进阶之旅,更是大荔县全力打造大荔冬枣百亿级产业集群的生动实践。 “未来,我们会继续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冬枣品质,延伸产业链条,拓展销售渠道,擦亮‘大荔冬枣’这个金字招牌,真正把‘土特产’变成群众的‘钱袋子’。”大荔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秦武杰说。
(来源:渭南日报 记者 任晓彤/文 彭一鹏/图)
热门分类
推荐
热榜
军事
NBA
体育
社会
明星八卦
娱乐
财经
科技
汽车
历史
国际
游戏
动漫
公益
搞笑
商业
互联网
数码
国际足球
房产
家居
时尚
科学探索
职场
育儿
股票
教育
影视
情感
热点
中国军情
武器
中国南海
中国足球
亚洲杯
科比
综合体育
CBA
投资
楼市
大咖秀
外汇
创业
风口
SUV
豪车
概念车
优惠
新能源
美国
欧洲
朝日韩
俄罗斯
孕期
街拍
恋爱攻略
婚姻
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