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高原油田的绿色蝶变:青海油田新能源发电破十亿千瓦时

矗立于青藏高原的青海油田,于10月底迎来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其新能源业务管理平台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油田新能源业

矗立于青藏高原的青海油田,于10月底迎来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其新能源业务管理平台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油田新能源业务自投运以来的累计发电量已正式突破10亿千瓦时大关。这一数字不仅标志着这座世界海拔最高的油气田在新能源领域的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果,更象征着传统能源企业在生态红线与转型压力下的深刻变革。

青海油田的主产区坐落于柴达木盆地,该地区是“中华水塔”和“三江”发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在生态保护成为不可逾越红线的同时,油田的传统油气业务也面临着产量自然递减与成本管控趋严的双重挑战。在此背景下,加快“油气+新能源”的融合发展,推动绿色转型,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01、战略外延:构建“风光气”多元供能新格局

面对能源转型的时代命题,青海油田依托柴达木盆地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制定了清晰的“三步走”发展路径,致力于从传统油气生产商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变。目前,油田的新能源总装机规模已达到102.88万千瓦。

在延伸外部供能的战略布局中,一系列大型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其中,作为集团公司首个以气电为支撑的新能源融合示范项目,格尔木燃机电站及其配套新能源项目尤为引人注目。该项目总装机规模达180万千瓦,其中30万千瓦的燃机与100万千瓦的光伏项目均已成功并网发电。

数据显示,该综合项目并网至今,累计发电量已超过9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9.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1.15万吨。与此同时,项目配套的50万千瓦风电部分也已开工,并完成了全部风机基础的浇筑工作,一个“风光气”多元互补的供能格局已初步形成。

02、内部挖潜:打造高原绿色低碳生产场景

对外拓展能源版图的同时,青海油田亦深耕内部生产环节的清洁替代,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绿色低碳的高原油气田。油田树立了“碳排放双控”理念,通过建立项目池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地规划和部署了16个清洁替代项目。

这些举措已在生产一线开花结果。目前,油田已成功在涩北、牛东等气田打造了两个“绿色气区”,利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的生产能耗。在乌南、英东等油区,四个“低碳油区”的建设则实现了节能技术与生产场景的深度融合。

更具代表性的是,在跃进、南八仙等区块打造的三个“零碳井场”,让绿色生产模式成为常态。这些内部革新项目不仅降低了油气田自身的碳足迹,也为传统能源行业的绿色生产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践范例。

03、价值闭环:从“发好电”到“卖好电”的商业探索

要实现可持续的绿色转型,不仅要能“发得出”绿色电力,更要确保其“用得好、能增值”。 青海油田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今年3月初,油田成功获取电力业务许可证,正式进入发电与售电的双赛道。

获得市场准入后,青海油田积极研究电力交易政策,主动开拓市场,探索将绿色能源转化为切实的经济效益。截至目前,油田已累计获取超过20万张绿色电力证书,并成功完成了超过15万张的绿证交易。

这一系列操作,成功将高原上丰富的风光资源所转化的清洁电力,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形成了一个从绿色发电到价值实现的商业闭环。这不仅为新能源项目提供了持续的资金支持,也增强了企业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动力。

总结而言,青海油田新能源发电量突破10亿千瓦时,是其多年来战略转型成果的集中体现。面对生态保护和行业发展的双重压力,该企业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对外构建多元化的综合能源供应体系,对内推动生产全流程的低碳化改造,并成功打通了绿电的商业化路径。这一系列实践,为中国乃至全球高海拔生态脆弱地区的传统能源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一份具有现实意义的深度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