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2025诺奖作品《撒旦探戈》,揭示了人性中的5大弱点

匈牙利作家拉斯洛· Krasznahorkai 的《撒旦探戈》,以其冷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泥泞、绝望的世界,荣获2025年

匈牙利作家拉斯洛· Krasznahorkai 的《撒旦探戈》,以其冷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泥泞、绝望的世界,荣获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

它像一面放大镜,将人性中那些晦暗的角落,清晰地、甚至是残酷地暴露在我们面前。

但洞见黑暗,恰恰是为了更好地拥抱光明。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人注定要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

而《撒旦探戈》则将这种“摆动”演绎到了极致。

它讲述的不仅是一个破败集体农庄里一群失败者的故事,更像是一则关于我们每个人的现代寓言。

今天,我们不沉溺于它的灰暗。

相反,让我们借由这面文学的镜子,照见自身可能存在的5大人性弱点,并从中找到一条走向清醒与坚韧的路。

这并非一场批判,而是一次深刻的“认知按摩”,帮助我们识别精神内耗的源头,从而活得更通透。

01 对“救世主”的幻觉式依赖

在《撒旦探戈》中,骗子伊里米亚斯的出现,像一道刺破阴云的光。

他只需几句空洞的承诺,就能让一群深陷泥潭的人,毫不犹豫地交出全部积蓄,跟随他走向一个虚妄的“新世界”。

这荒谬吗?一点也不。

想想我们身边:

职场中,你是否也曾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某位“明星领导”,认为只要紧跟他的步伐,就能平步青云,解决所有难题?

情感里,是否也曾幻想出现一个“完美伴侣”,能将你从当下的琐碎与平庸中彻底“拯救”?

这种对“救世主”的渴望,根植于人性中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和对责任的逃避。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一针见血指出:

为了摆脱孤独和无力的感觉,个人宁愿放弃自身的独立倾向,与他人或他物融为一体。

讲个我朋友小敏的故事。

她曾在一家公司陷入瓶颈,团队士气低落。

这时,总部空降了一位“海归精英”总监。

小敏和同事们瞬间将此人神化,仿佛他是天选之子,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大家停止了内部争论,停止了主动思考,只是被动等待指令。

结果呢?

这位“救世主”的策略严重水土不服,半年后,项目崩盘,团队解散。

小敏后来醒悟:“我们不是在追随他,而是在逃避自己必须面对的烂摊子。”

真正的救赎,从来不是遇到贵人,而是自己成为那根拐杖。

放弃幻想,躬身入局,才是成年人最大的担当。

02 在集体中失声

小说里,农庄的居民们相互窥探、猜忌,却又在一种诡异的集体氛围中达成妥协。

当有人提议卷款跑路时,反对的声音微弱而无力;

当伊里米亚斯蛊惑众人时,个体的理性在群体的盲从中消弭于无形。

这并非特例。

社会心理学上著名的“从众实验”表明,即使面对明确的错误,为了融入群体,很多人也会选择放弃自己的正确判断。

我的一位读者曾给我留言,讲述她的“日常反抗”。

她所在的公司,盛行“加班文化”,即使工作已完成,大家也要耗到晚上九点以后,以示“努力”。

她内心极度排斥这种低效的形式主义,但最初几个月,她不敢走。

“我怕被贴上‘不合群’、‘不奋斗’的标签。”

直到有一天,她因家中有事准时下班,内心充满忐忑。

第二天,她发现一切如常。

于是,她开始成为办公室里“第一个走的人”。

令人意外的是,一个月后,竟有两位同事悄悄问她:“你是怎么有勇气准时下班的?”

你看,很多时候,囚禁我们的牢笼,往往是自己参与建造的。

《乌合之众》警示我们:“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智力水平会立刻大幅下降。”

清醒,就是在人声鼎沸中,听见自己的心跳。

敢于不同,是保护自我边界的第一道防线。

03 对痛苦的病态迷恋

《撒旦探戈》的书名极具象征意义。

一种“前进六步,后退六步”的舞蹈。

人们看似在努力挣扎,实则是在原地打转,甚至沉溺于这种循环的痛苦本身。

这不正是一种深刻的精神隐喻吗?

我见过太多人,包括曾经的自己:

反复抱怨一份消耗人的工作,却几年不曾更新一次简历。

不断陷入同一类糟糕的情感关系模式,哀叹“为什么总是我”。

沉迷于过去的失败和遗憾,将“如果我当初……”挂在嘴边。

我们有时会陷入一种“受害者心态”,通过反复咀嚼痛苦,来获得一种奇异的心理慰藉和道德优越感。

因为这比做出改变,要轻松得多。

作家余华说过:“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真正的强者,并非没有痛苦,而是懂得识别这种“撒旦探戈”的舞步,并在关键时刻,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开那个舞池。

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沉溺苦难是选择的一部分。

停止与烂人烂事共舞,是你送给自己的最佳礼物。

04 真相恐惧症

伊里米亚斯是个骗子,但他深谙人性。

他提供的谎言,尽管漏洞百出,却比冰冷、绝望的现实更易于接受。

农庄的人们选择相信他,是因为他们无法承受“生活已毫无希望”这个真相。

这源于我们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称之为“否认”,是我们面对难以承受的创伤时,最原始的自我保护。

但若长期依赖于此,便会丧失与真实世界对接的能力。

就像电影《楚门的世界》里的楚门,他生活在一个被精心构建的虚假世界里,一切看似完美。

但当种种蛛丝马迹指向真相时,他最初的反映是恐惧和逃避。

直到他鼓起勇气,驾船驶向未知的风暴,才最终触碰到了真实世界的边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敢于戳破自己生活中的“楚门秀”,需要莫大的勇气。

无论是接受一段关系的真实面貌,还是正视自身能力的局限,这都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生活的勇士,是看清了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面对真相的痛,远小于活在谎言里的空洞。

05 意义感的溃散

《撒旦探戈》中最令人窒息的,或许是那种无处不在的虚无感。

生活没有目标,没有希望,没有意义。

人物像行尸走肉般在雨中徘徊,所有的行动最终都指向虚无。

这映射出现代人的一种核心困境:在物质丰裕之后,精神世界的荒芜。

哲学家尼采的警告言犹在耳:“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反之,如果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任何一种生活都难以忍受。

我认识一位退休的叔叔,曾是单位领导,忙碌半生。

退休后,他突然不会生活了。

每天在空荡的房子里踱步,感到自己被世界抛弃,陷入了巨大的空虚和焦虑。

后来,在女儿的鼓励下,他去了社区老年大学学书法,还成了志愿者。

当他的人生价值从“被需要”转变为“去创造”和“去给予”时,他整个人重新焕发了光彩。

意义感,不是等来的,而是自己建构的。

意义不在天涯海角,就在你赋予每一个当下的专注和热爱里。

重建精神家园,一砖一瓦,皆由你亲手垒起。

结语

《撒旦探戈》这面镜子,照出的并非只是遥远国度的悲剧。

它照见的,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可能存在的阴影:

对救世主的依赖、在集体中的失声、对痛苦的迷恋、对真相的恐惧、以及意义感的溃散。

认识到这些弱点,并非为了自我谴责,而是为了清醒地活着。

小说以一场无尽的雨作结,但我们的现实生活,雨总会停。

真正的探戈,不是在泥泞中原地踏步,而是即使身处黑暗,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步步向前。

与人性弱点和解的方式,不是消灭它,而是洞察它,然后,超越它。

愿我们都能在认识真相后,依然保有起舞的勇气。

——END——

作者简介:

吴所欢,深耕心理学与个人成长领域,擅长用温暖犀利的文字解读人性,帮助读者摆脱精神内耗,活出清醒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