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得好:聪明反被聪明误。
有些人嘛,总爱耍些小聪明,于是顺理成章地把别人都当傻子。
可其实吧,谁都不傻,人家只是看穿了,不想拆穿你罢了。
所以,那些你自以为又总以为很聪明的手段也好,谋略也罢,其实用得越多越掉价。

一、爱占小便宜的人
其实吧,爱占小便宜的人,这种人很精于算计,总觉得自己不占便宜就是吃亏。
于是,你会发觉,这类人在现实里总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操作,比如吃饭总是“忘带钱包”,聚餐总是“刚好有事要先走”。
总之,他们自己看似滴水不漏的操作,在旁人看来简直是小儿科,甚至很幼稚。
其实吧,这些人的小聪明,看似得了实惠,实则丢了人品。
北宋宰相吕蒙正有个同乡,每次来拜访都会“顺手”带走些笔墨纸砚。
起初的时候,吕蒙正不以为意,后来发现他连书房里的镇纸都揣走了。
下次这人又来拜访时,吕蒙正提前在桌上放了一锭银子。
果不其然,那人临走时又“顺手”揣进了袖子。
吕蒙正这才缓缓开口:喜欢可以直说,何必如此?
那人满面通红,从此再不敢登门。
《菜根谭》有句话说得在理,不求非分之福,不贪无故之获。
不该得的福分不去强求,不该拿的东西更不要贪小便宜。
可是占小便宜的人永远不明白:
别人让你占便宜,不是因为你聪明,而是人家大度。
等哪天人家不想让了,你的真面目就再也藏不住了。
二、好为人师的人
喜欢好为人师的人,这种人走到哪都非要当人生导师。
首先,不管自己究竟懂不懂,都要做一番指点江山的操作。
如此,即便把大家难得的闲聊时光硬是变成了乏味枯燥且无聊的课堂。
而这种习惯性把交流变成说教的风格,早晚会败光自己的人缘。
苏轼年轻时觉得自己才华横溢,曾在王安石书房题诗: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他暗暗嘲笑王安石连菊花不落瓣的常识都不懂。
后来,苏轼被贬黄州,亲眼见到当地的菊花确实落瓣,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无知的那个人,其实是自己。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生活中,那些真正有学问的人,看谁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好为人师的人,多半是半瓶水在晃荡,都是吵人的闹声。
而那些真正满腹经纶的人,反而谦逊低调,很少说话,多半沉默。
因为一个人懂得越多,越知道自己的无知。
三、背后议论的人
其实吧,喜欢背后议论人的人,这种人最喜欢交头接耳,搬弄是非。
以为说人坏话能显得自己高明,其实吧,这样反而显得自己最是掉价。
战国时,魏国大臣庞恭准备陪太子去赵国做人质。
临行前他问魏王:“如果有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信吗?”
魏王说:“这当然不信。”
“两个人说呢?”
“会开始有点怀疑。”
“三个人都一致说呢?”
“那真的应该就信了。”
庞恭便感慨叹道:街市上明明没有老虎,但三个人都说有,就成了真的。
我这一去,说我坏话的人肯定不止三个,请大王明察。
后来,遇到的局面真的果然如他所料。
古人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有空的时候,更该多反省自己,而别在背后说人闲话。
不然这样真的很掉价不说,其实还容易养成坏习惯。
毕竟,那些今天能在你面前说别人坏话的人,明天就会在别人面前说你坏话。
而真正聪明的人,要么当面提建议,要么背后说好话,可不是两面三刀,表里不一。
▽
其实吧,生活里那些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往往看起来很“笨”。
但是,这些人往往也更愿意吃亏,懂得倾听,守口如瓶,有很强的做人原则和素质。
最重要的是,当一个人明白了这么一个道理,也看到了这一种现实。
那么慢慢地就会让自己不去装小聪明,也不喜欢找存在感。
人这辈子吧,也许小聪明能得意一时,但往往只有在自己有了大智慧,才能安稳一世。
所以说吧,做人做事,我们可不能再自作聪明了,而是凡事都应该做到踏踏实实,兢兢业业,负责认真。
这样,这才是一个人真正表现聪明的开始,也是开始走向成功,收获更好生活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