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刚需笑了?上海外环外3%利率+不限购,这几类房源现在上车最划算

35万套二手房挂牌量压顶,崇明房价单月暴跌4.08%,有房东急降40万仍卖不掉;而徐汇滨江土拍楼面价飙到14.85万/平

35万套二手房挂牌量压顶,崇明房价单月暴跌4.08%,有房东急降40万仍卖不掉;而徐汇滨江土拍楼面价飙到14.85万/平,房企抢地不手软。上海房价到底是“全面崩盘”还是“冰火两重天”?2025年新政托底之下,刚需和投资者该慌还是该冲?

一、35万套挂牌量里的“真泡沫”与“硬通货”:分化才是上海楼市的真相

上周上海新房成交近乎腰斩、二手房挂牌量突破35万套的消息,让不少人喊出“上海房价要崩盘”。但掰开数据看,这35万套挂牌量里藏着“猫腻”——超70%集中在浦东、闵行、嘉定等外围区域,而徐汇、黄浦核心区的优质房源挂牌量不足5万套,部分热门次新房小区甚至“无房可挂”。

远郊为何跌?崇明二手房均价跌到1.36万/平,单月跌幅4.08%;奉贤某小区从4.2万/平跌到2.8万/平,堪比“腰斩”。这些区域的共性是:没地铁、没产业、人口导入不足。以崇明为例,2024年常住人口仅67万,比2020年减少5万,而新房库存却高达3.2万套,供需严重失衡。没人口接盘,房价自然扛不住。

核心区为何稳?徐汇滨江地块土拍楼面价14.85万/平,溢价率10%,房企抢地的逻辑很简单:这里有上海最优质的资源——徐汇滨江的江景、西岸艺术区的文化IP、11号线+12号线双地铁,周边还有华东师大附中、仁济医院等顶配资源。这种“不可复制的稀缺性”,让核心区房价成了“硬通货”。

更扎心的是流动性分化:远郊房源挂牌半年无人问津,核心区优质次新房挂牌3天就成交。有中介透露,徐汇田林一套90㎡次新房,房东报价1050万,挂牌第2天就有买家加价5万成交——这不是个例,而是核心区房源的常态。

二、新政托底的真相:救的是流动性,不是普涨

2025年8月的新政被很多人解读为“救市大招”:外环外不限购、公积金贷款最高184万、二套利率3%时代。但剥开“利好”外衣,新政的真实目的是“定向去库存”,而非推动房价普涨。

先看公积金贷款184万:首套房单人最高可贷184万(比之前上浮15%),但外环外一套80㎡刚需房均价约2.8万/平,总价224万,184万贷款意味着首付仅40万,利率3%,月供约7800元——这对月薪1.5万左右的刚需来说,压力确实小了。11月8日二手房单日成交破千套,正是这类刚需在“用脚投票”。

再看外环外不限购:本质是给“新上海人”开绿灯。2024年上海常住人口2487万,其中近5年新增常住人口超120万,70%集中在外环外就业(比如张江科学城、虹桥商务区)。放开外环外限购,就是让这部分“刚需后备军”接盘外围库存,缓解远郊去化压力。

但新政救不了“远郊陷阱”:金山某小区一套100㎡房源,挂牌价280万(2.8万/平),比2021年高位跌了140万,仍无人问津。中介直言:“没地铁,去市区通勤1.5小时,产业只有传统制造业,谁买?” 新政能降低购房成本,但救不了“没价值的房源”——这才是关键。

三、刚需的“捡漏”与投资者的“雷区”:人性博弈下的楼市生存法则

现在最纠结的两类人:刚需怕“现在上车就跌”,投资者怕“抄底抄在半山腰”。但楼市的真相,从来都是“反人性”的——别人恐慌时,可能藏着机会;别人贪婪时,往往埋着陷阱。

刚需该不该上车?答案是:外环外“有地铁+近产业”的次新房,现在是“捡漏窗口期”。比如嘉定新城(11号线直达徐家汇)、松江泗泾(9号线到漕河泾),这些区域有产业支撑(嘉定新城有汽车研发、泗泾有科创园区),地铁通勤1小时内到市区,新政后利率3%、首付40万左右就能拿下80㎡两居。有数据显示,这类房源11月成交量环比上涨20%,房东议价空间缩小——再等,可能真没“漏”可捡了。

投资者该警惕什么?远郊“没地铁+没产业”的房源,正在变成“流动性坟墓”。比如崇明陈家镇、奉贤海湾,这些区域新房库存超5万套,人口年均流出1万+,未来5年都难去化。有投资者2021年以3.5万/平买入奉贤海湾120㎡房源,现在挂牌2.2万/平都卖不掉,算上利息亏了近200万——这就是“远郊陷阱”的代价。

核心区次新房为什么抗跌?因为“资源浓度”决定价值。徐汇滨江一套120㎡江景房,2021年成交价15万/平,2025年挂牌价16万/平,不仅没跌还微涨。业主直言:“全上海只有一条黄浦江,滨江的地卖一块少一块,怕什么?” 这种“稀缺性信仰”,让核心区房源成了“避险资产”。

四、上海房价不会暴跌,但“躺赚时代”彻底结束

最后说结论:上海房价“全面暴跌”是伪命题,但“普涨时代”早就埋进了坟墓。

支撑房价的底层逻辑没变:长三角核心城市、年均50万人口流入、全国顶尖的教育/医疗/产业资源,这些是核心区房价的“压舱石”。但远郊房源的“泡沫”正在被挤出——没地铁、没产业、没人口,就该回归居住属性,而非投资品。

未来的上海楼市,会像一把“剪刀”:核心区与远郊的价差越来越大,优质房源越涨越贵,劣质房源越跌越难卖。刚需别幻想“抄底核心区”,外环外的“性价比房”才是你的菜;投资者别迷信“房价永远涨”,核心区次新房和优质学区房,才是抗跌的“硬通货”。

你身边有刚需正在纠结吗?有投资者踩过“远郊陷阱”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也转给那个“怕买亏又怕踏空”的朋友——楼市的真相,从来都藏在理性的分析里,而非情绪的恐慌中。"

评论列表

游戏人间
游戏人间 3
2025-11-13 19:50
房子本来就过剩,房地产公司为了脱身还只能继续卖房还债,房子只会更加过剩,富人都有几套房子根本不会买房,而是急于变现,只能骗傻瓜穷人外地人买,可想而知以后楼市有多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