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季度楼市进入关键窗口期。武汉、南京等地政策年底到期,房企以价换量进入尾声。9月国房景气指数92.78,仍低于枯荣线,但同比降幅收窄释放企稳信号。专家预测,四季度将现“弱复苏”,城市分化加剧。对于购房者,这是最后的上车机会,还是逃顶倒计时?
一、四季度政策走向:窗口期关闭前最后的红利
2025年底,多地楼市刺激政策将集中退出。武汉刚性住房补贴截止到12月31日,公积金套数认定宽松政策持续至2026年6月;南京公积金新政有效期至2027年,但业内预计若市场过热可能提前收紧。河南“新十二条”要求各地年底前开展百场房展会,搭末班车去库存。政策“倒计时”效应显著,国庆期间武汉新房成交量同比增28%便是明证。
但政策空间收窄。住建部数据显示,297城已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审批金额1.43万亿元,但房企资金面仍紧张:1—9月到位资金降8.4%,定金及预收款降10.3%。中央层面更侧重“消化存量房产”,如洛阳、重庆推进国企收购存量房作保障房。专家指出,四季度政策将从“普惠式刺激”转向“精准排雷”,重点保交楼、防风险。
二、市场趋势:弱复苏下城市分化再加剧
四季度楼市或呈现“L型”筑底。一方面,9月新房销售面积降幅收窄至5.5%,待售面积环比减少241万平方米,库存压力稍缓;另一方面,国房景气指数92.78,仍处较低区间。中原地产张大伟预测:“全年成交降幅有望控制在10%,但反弹乏力”。
城市分化将更极端。一线城市核心区如上海、北京靠改善盘支撑,上海同比涨5.6%;二线如武汉、南京靠政策托底,但远郊盘可能阴跌;三四线面临人口流失、库存高企双杀,如洛阳某项目业主降价30%仍难出手。自然资源部强调,未来规划重点在“盘活存量空间”,意味着新增供应减速,存量房竞争白热化。
三、风险预警:房企暴雷、房产税试点或引爆抛售潮
四季度最大风险来自房企资金链。1—9月房地产开发投资降13.9%,房屋新开工面积降18.9%,显示开发商信心不足。恒大、碧桂园事件后,购房者偏好现房或国企项目。同时,房产税试点预期升温,财政部前官员呼吁“尽快推进”,一套150万房子年持有成本或增1.8万元,挤压投资回报。
二手房市场已现抛售苗头。9月70城二手房价格环比降0.6%—1.0%,北京、上海挂牌量激增,有业主降价50万求变现。业内提醒,四季度若政策退出,可能触发“降价螺旋”:预期恶化→抛售加剧→价格下跌。刚需购房者应优选现房或品牌房企项目,回避高负债开发商楼盘。
四、购房策略:四季度该抄底还是观望?
基于政策与市场趋势,四季度操作应差异化:
• 一线城市:核心区改善盘可抄底,如上海内环、北京学区房,稀缺资源护城河强。
• 二线:紧盯政策红利期,如武汉公积金贷150万、南京补贴首付利息,但只选地铁次新房。
• 三四线:果断卖出非自住房,置换到省会城市。河南洛阳、湖南宁乡推房票安置,是出手机会。
专家强调,房子不再是无脑增值资产。购房者需算清账:若房价年涨幅低于持有成本(物业费+潜在房产税),买房不如租房。河北、深圳力推“好房子”标准,未来只有高品质住宅才抗跌。
五、长期展望:房地产迈向“存量品质时代”
2026年后,楼市将进入新阶段。政策重心从“刺激需求”转向“供给侧改革”,浙江目标2027年筹建150万套保障房,对商品房形成分流。同时,“好房子”成为关键词,河北规范绿色建筑,成都限制阳台面积促实用化。
对普通人,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人口负增长、保障房扩大、房产税试点将终结普涨神话。未来投资需关注租金回报率而非增值潜力,自住需求则重通勤、品质而非投机。正如住建部长倪虹强调:“以夯实基础、深化改革为主线,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