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上下班路上,周六日的闲暇时间里,看完了作家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有一些想法想跟大家分享,仅供一起讨论。
这本书作者创作于2006年到2008年间,距今快20年。这本小说在2011年8月份获得第八届矛盾文学奖,这个奖距今也有14年了。2006年我还在上高中,2011年我还在上大学。
小说的主人公们相互沟通交往时,作者总说三个字说得着或说不着。说不着出现的次数更多。说不着的可能还是传统关系中周围最亲密的人,说得着的反而有可能是不太近的人。
小说里的每个人似乎都是这样,尤其夫妻双方,父母和子女。这反映出普通人在生活中不被理解的孤独感,这个孤独感伴随主人公的一生。所以很多人称这本书为中国的《百年孤独》。
现代人忙碌的生活中,孤独感比小说里的只有更多。书里面有老马、老杨、老詹等等,现实生活中你我可能是老张、老李和老王。书里面虽然模糊了时代的痕迹,但我们还是可以感觉一二。老马和老杨的年代大约在民国。而牛爱国时间和现在近了不少,和老杨差了两辈人,大约差了70年的时间。
如果你出来打工或因为读书生活在大城市,相比书中的熟人社会,你可能会感到举目无亲的更深的孤独感。虽然你也可能会产生和书中人物一样的不想回家,或者回家和亲人说不着的孤独与落寞。
不是而是的语句,贯穿了整部作品。这是作者刘震云有意而为之。恰如我们的人生,不是这样,而是这样。不是自己曾经想象的模样,而是活成了自己小时候可能讨厌的样子。如此多不是而是的语句,恰恰反映出了主人公们,包括现代人的我们生活的种种不如意,种种说不着。看起来遣词造句绕来绕去,其实这就是千百年来我们普通人实实在在的生活。就像老杨、杨百顺、巧玲、牛爱国或者百惠,跨越几代人,去没有跨越普通人上百年的普通与轮回。
小说有26万多字,文字简单,人物众多。却清晰了反映出了那个年代人的痛苦和无助。每个人都想逃出普通底层人民的枷锁,却被命运按在脚下。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短剧里那种夸张的人设,浮夸的剧情,是多数普通人的臆想。虽然能满足人的某种爽点,产生更多的神经递质,却不是真实的生活。我们还是要返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来。虽然不完美,却是你的生活。
还有各种美颜直播,也是不愿面对真实的自己,希望自己是完美的自己,美颜中的自己。包括观看直播的人,也喜欢,美颜后的主播。可是表演的和观看的都不是真实的自己,是心中向往的自己。
书名叫《一句顶一万句》。可书中的人物都是说了一万句,却不顶一句。每个人都是绕来绕去说了一大堆话,却不肯说一句真诚、直接、实在的话。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让生活变得拧巴。或许不是他们让生活变得拧巴,而是生活让他们变得拧巴。
如果您看完我的文字觉得还行,欢迎点个关注,一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