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躺平”的年轻人真的懒吗?心理学家解读低欲望真相

“躺平”一词风靡网络,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宣言。有人批评这是懒惰,有人感叹这是无奈。但真相究竟是什么?心理学家指出,低欲

“躺平”一词风靡网络,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宣言。有人批评这是懒惰,有人感叹这是无奈。但真相究竟是什么?心理学家指出,低欲望背后隐藏的,或许是一代人的集体心理困境。

一、躺平≠懒惰:被误解的“低欲望”

当老一辈用“奋斗”“拼搏”定义成功时,年轻人却选择“躺平”——不买房、不结婚、不内卷。表面看是消极,实则是对过度竞争的反抗。

心理学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习得性无助”理论,当个体长期面对无法控制的压力时,会主动放弃努力。这与部分年轻人“躺平”的心态高度吻合。

经济压力:高房价、低薪资、35岁职场危机,让努力与回报的关联性被打破,“努力无用”的认知逐渐形成。

“躺平不是放弃生活,而是换一种方式保护自己。”

二、低欲望社会的心理根源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中预言:当物质丰裕但未来无望时,人会主动降低欲望。这一现象正蔓延至中国年轻人中:

安全感缺失:

社会保障不完善、职业不稳定,导致年轻人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

价值感重构:

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买房、升职)吸引力下降,年轻人更追求“小确幸”——养猫、露营、短途旅行。

信息过载的疲惫:

社交媒体制造的焦虑(如“同龄人年薪百万”)让部分人选择退出竞争,以缓解心理压力。

三、心理学家建议:如何与“躺平”和解?

区分“健康躺平”与“消极逃避”:

健康躺平: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节奏,如拒绝无效加班。

消极逃避:因恐惧失败而彻底放弃目标,需警惕。

寻找“最小确定性”:

设定可达成的小目标(如每天学习30分钟),逐步恢复对生活的掌控感。

重构意义感:

通过志愿服务、创作等非功利性活动,重新定义自我价值。

“躺平”不是原罪,而是时代投射在年轻人身上的影子。与其指责他们懒惰,不如思考:如何让奋斗重新变得有意义?或许,答案不在“卷”或“躺”之间,而在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关注我们,获取广州白云心理医院「1v1心理咨询体验福利」,开启你的心灵成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