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红楼梦》中,贾府的繁华至高点莫过于“元妃省亲”。可曹雪芹写“元妃省亲”可不是为了叙述富贵风流,而是另有目的,且听我细细道来!
省亲——没有探亲假的探亲
先是,元春在宫里干得出色,升职了,“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然后呢,宫里就出了新政策。这政策,有点来头。
皇帝突发奇想,觉得宫里的嫔妃们终日见不到爹娘,很可怜,就下旨让她们的娘家人定期入宫探视。太上皇与太后听说了,又更进一步,下旨准许嫔妃们回娘家逛逛。
太上皇的这道旨意,皇帝是否赞同,书中没有交待。历史上,太上皇与皇帝并存的时候,似乎就有天有二日的意思。故而对太上皇,皇帝往往表面上都很孝顺,但实际上都有些逆反,典型的就是李世民对李渊。
总之吧,这个省亲,纯粹出于太上皇的随意发挥,皇帝可能就不太同意。元春省亲在夜晚进行,就证明了这点。

圣旨说,“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恩准贾妃省亲”。虽然没说具体时间,但一般人包括贾家,都以为元妃吃过早饭,就能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地回娘家了。可实际上,元妃要忙完皇家一天的生产生活,包括吃晚膳、拜佛、领宴、看灯,直到晚上七点多,下班后才能回娘家。
你若以为,是要在娘家住一宿,第二天再叙家常,就错了。书中交待,元春晚上九、十点钟到娘家,丑正三刻,即第二日凌晨2:45,就要回宫。现在来看,正是半夜,似乎是当不当正不正。但在古代,皇帝上朝时间都是五更以前,也就是凌晨五点以前。但之前需要有准备时间,故皇帝一般三四点钟就起床了,宫里嫔妃们随后也要起床,开始一天的生产生活。所以,元春在凌晨3点左右往宫里赶,才不耽误第二天上班。
很多人都有个疑问:元妃为啥晚上省亲,凌晨回宫。有人说元妃不是省亲,而是回魂。这纯属胡说八道。真正的原因就是,皇帝并不怎么愿意放她回娘家,但有太上皇的话在那,又不能不准。最后,就不给她批探亲假,利用个人休息时间去。
夜晚来,凌晨走,完全不耽误上班的节奏。这样的省亲,自然与王熙凤嘴里“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是没有可比性的。
元春——贾府最后的救命稻草
虽然皇帝连探亲假都没批,但贾府却给予了本次省亲活动以最高程度的重视。究其缘由,要从贾府的几位爷说起。

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节,曾走马观花地介绍了贾府的几位爷,但只是大致情况。在建造大观园的过程中,贾府的几位爷,除了跟道士胡孱的贾敬,基本都直接、间接地出现了,让读者进一步领略了他们的风采。
最先正面出场的是贾琏。他对建设大观园一应事宜很有想法,起到了组织协调的重要作用。说他“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的”,果然不差。他确实是个有眼力见、会办事的人,可惜不爱读书、不善经营,当不得官、理不得家。
贾珍呢,在大观园的建设上,应该是负责监工。看不出有啥突出的工作能力,倒是显露了极高的审美情趣。为了让造出的田园风光更逼真,他提出不能配别的鸟,就要放鸡鸭鹅等家禽。真正是个“一味高乐不已”,不务正业的人。
最让人无语的是贾赦。他虽“只在家高卧”,但意见还不少,动不动就把子侄叫过来训话。看来,这位大老爷整日忙的不是娶小老婆,就是仗势欺人,没一点正事。
按说,贾政,“自幼酷爱读书”,是贾家最有正事的了,可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节中的表现,也证明是愚人一个。得知要题匾额对联,他明明自己不行,非找个“案牍劳烦”借口解释,意思就是自己净忙国计民生,顾不上写风月文章……看见竹林,他明明夜夜小老婆作伴,却说想月夜读书……看见田园风光,他明明是个官迷,平常最看重贾雨村这样的势利小人,却说被勾起了“归农之意”……一派老干部言论,迂腐之气一臭千里!
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主角还是宝玉。不过,他纵然有点才思、有些卓见,却厌恶世俗,最厌恶伪造的田园风光,只欣赏天然,遵本心行事。
至于贾蓉等人,皆不是主要人物,但仅寥寥几笔,也可看出其人就算有点机灵,也都用在了男盗女娼上。
贾府的这些爷,几近全军覆没,没一个能指望得上的。正像冷子兴的点评,“如今生齿日繁,事物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检,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更严重的是“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通俗地说就是,贾府孙又生子、子又生孙,子子孙孙越生越多,人多事就多,越发地家大业大起来,但主仆上下千八百人,却是坐享好处的多,能谋划挣钱的少,且排场大、花费巨,以致外面貌似富贵依然,内里却日渐入不敷出;更严重的是,子孙越发的没出息,吃喝嫖赌、交僧好道,还有天生反骨、讨厌经济仕途的,反正就是没一个能整顿家业的。
男人指望不上,只能寄希望于女人了,冷子兴也称赞贾府中的小姐都不错。虽然都不错,但最不错的当属元春。
贾政过生日那天,突降圣旨,宣贾政入宫,贾府众人都“心中惶惶不定”。领导一叫,全家就吓得乱颤。可见,领导已多时不亲近贾家了,轻易不叫。故而,在得知元春封妃后,贾家自然就把元春当成最后的救命稻草了。为了抓住,自然就对省亲大操大办起来。
大观园——斥巨资建设的省亲别墅
贾府对省亲的大操大办,主要体现在对省亲别墅大观园的建设上。

虽然,皇帝不愿意让元春回娘家,但既然要回,那出去就代表皇家脸面,自然就要对接待方提出相应的条件,即“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
想理解这个要求的深意,可以参考一下针对袭人回家为母奔丧,王熙凤的一应安排:要穿戴富贵、多带人、多带车,排场要搞足,不能用别人家(袭人娘家)的东西,还要单独的房子,让娘家一应人等都回避。皇家对贾家,与贾家对袭人家,等级优越感是一样的。所以,元妃回娘家,更要体现高贵,更要把排场搞大。袭人要一个单独的房子,元妃就需要一个单独的院子。
结合省亲前,太监对贾府接待工作进行指示的内容:“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处开宴、何处退息”,可见,这个单独院子,面积要够大、房子要够多。但这对家大业大的贾府来说,不算个事。
整个贾府,包括宁荣二府,坐落在“宁荣街”。听这街名,宁荣二府不占大半条,也要占半条。这么大的宅子,院子多了去了。薛姨妈一家不是还住了个梨香院吗,宁国府不是还有一个一场秋游都走不到头的会芳园嘛。可以接待省亲的院子很多,但贾府上层还是决定将会芳园推倒,在其遗址上拓展重建。
表面上,不用买地,又能借用原有的山石、树木、水源,以及亭廊水榭啥的,似乎还挺节约,但其真实花费却不是我们能够想象。
说园内的奇观美景和豪华装饰,多数人可能还没有概念,但听到贾琏口中说出园内所需的帐幔帘子的数量,我们惊呆了:“妆蟒绣堆、刻丝弹墨并各色绸绫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帘子二百挂”……“外有猩猩毡帘二百挂,金丝藤红漆竹帘二百挂,墨漆竹帘二百挂,五彩线络盘花帘二百挂”……“椅搭、棹围、床裙、棹套,每分一千二百件”。这些小小的物品配件,就造了个成百上千,可想而知那大件物品得有多少,要花多少钱。
再说,为了元妃回娘家那小半天能得到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精神享受,竟新组建了戏班、寺庙、道观三套班子。大户人家,养戏班的,不奇怪,但将寺庙、道观搬到家里的,谁听说过呢?且省亲只是开端,这三套班子将常驻贾府,壕气吧!
审视富贵,有时候还是劳动人民的嘴最有力度。贾琏的奶妈赵嬷嬷说的就很好,“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堆山填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这句话虽然说的是圣祖南巡的往事,但放在大观园的建设上,也贴切。
赵嬷嬷还有一句经典的话,“也不过是拿着皇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花在皇帝身上的钱,还要从皇帝身上搞回来。这是常理,但也有特例。贾家这次花出的钱,就不能从皇帝身上搞回来。这早有预兆,在省亲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许多不和谐因素!
不和谐——贯穿省亲的整个过程
“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后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回娘家是个喜气洋洋的事情。元春虽然没有胖娃娃,但刚升职,好不容易回一趟娘家,也应该喜气洋洋才对,可给人的感觉却是悲悲切切,动不动就落泪。
当日,贾府虽“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极力渲染“太平气象,富贵风流”,但元春却一进园就开始叹息大观园的建设“奢华过费”,很有些埋怨娘家人的败家。

众人行过国礼之后,元春先见了以贾母为首的女眷。她拉着贾母、王夫人,话都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先只是三个人哭,后发展到一众女眷都围成一圈“垂泪无言”。见事态扩大,元春才“忍悲强笑”。但说起话来,又哽咽了。随后,与各女眷一一见面,“不免又哭泣一番”。等到贾政登场问安,双方又都是含泪而言。及至见到宝玉,元春更是一把抱住,泪如雨下。
按说吧,亲人久未谋面,乍一相见,情绪激动以致落泪,也在所难免,但一直哭,见谁都哭,就不正常了。唯一的解释,就是双方过得都不如意,且都看不到希望。
出嫁的女人,除了武则天一类能创业的人物,要想混得风生水起,都要靠点娘家的势力。王熙凤之所以能在贾府翻云覆雨,除了本人的才干,也得益于有个“金陵王”的娘家。元春嫁给了皇帝,要想在皇帝的一堆老婆中出类拔萃,没有个得力的娘家,更不行。而提起贾家,总是追忆祖宗——“当日国公爷”,当下就没一个能成人物的人。元春没有依靠,所以哭,所以总叮嘱父母,要督促宝玉读书上进,期待宝玉能重振家声。
但贾政等人呢,知道宝玉离经叛道,恐怕难入仕途,其他人更是指望不上,眼下只能寄希望于元春,但也明白,寄希望于闺女拉扯,是很扯的。所以,也都跟着哭。
真的不是迷信,经历够多,你就会发现,人生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有预兆
在哭的海洋里,元春点四出的戏也很悲催。前三出戏《豪宴》、《乞巧》、《仙缘》,都是悲剧;第四出《离魂》是《牡丹亭》里的一折,虽然有个大团圆的结局,但也难道悲情的戏路。据点评,这四出戏分别预示了贾家败落、元妃身死、宝玉丢玉、黛玉身死等一系列悲催情节。
看完了这些令人身心不太愉悦的戏,元春哭咧咧地走了。说着后会有期的话,但上演的却是诀别的场面。
省亲,正如秦可卿的预言,表面看“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实际却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贾珍的话,更是道出了省亲之后荣国府的困境,“添了许多花钱的事”(诸如太监勒索等事),“却又不添些银子产业”,“那一年不多赔出几千银子来”,“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净穷了”。
可以说,贾府的落魄,就从元妃省亲开始。曹雪芹用元妃省亲最想告诉人们的一个道理,就是:所有繁华的落幕,都有一个隆重的庆典!不信,你就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