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王莹:在讲述中,让更多人听见渭南

在讲述中,让更多人听见渭南讲述人: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非遗展示传习馆讲解员、渭南市文旅推介员、渭南市“东秦新青年”新时代理

在讲述中,让更多人听见渭南

讲述人: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非遗展示传习馆讲解员、渭南市文旅推介员、渭南市“东秦新青年”新时代理论宣讲团宣讲员 王莹

    10月11日,王莹正在为来非遗展示传习馆参观的学生进行讲解。   对我而言,能把家乡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是一种幸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我叫王莹,是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非遗展示传习馆的讲解员,也是渭南市文旅推介员,还是渭南市“东秦新青年”新时代理论宣讲团宣讲员。这三种身份,像三条支流,最终汇入同一条河流——那就是讲述渭南故事、传播渭南声音。我的工作就像一缕缕交织的丝线,一头连着古老非遗的火种,一头牵着当下火热的文旅活动,而线的核心,是我对家乡浓烈的爱。  2020年,我成为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非遗展示传习馆的一名讲解员。刚入职时,一份15000多字的讲解词就给了我“下马威”。看着密密麻麻的文字,我给自己打气:“不就相当于19篇800字作文嘛!如果3个月内还拿不下它,就证明讲解员的工作不适合我。”接下来的日子,我几乎把讲解词当成了“枕边书”。一边背,一边查资料,在生僻字词旁写下自己的理解。渐渐地,那些“硬邦邦”的文字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非遗悄悄改变了我。我发现非遗从不是“老古董”,它是生活的映射,是人间百态。我特别想把这份感受分享出去,刚好那时短视频开始风靡,单位策划了《“渭”你说非遗》《跟着非遗“读”渭南》系列栏目。我和同事或讲或演,把渭南的非遗故事装进镜头,送进了千家万户。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讲述,可以跨越时空,也可以突破地域。  这种认知,在2024年我成为文旅推介员后更加深刻。当我“带着”家乡的山水与故事走向全国各地时,讲述的舞台变大了,但初心未改。在新疆伊宁市的推介会上,当地一位大姐全程专注聆听,活动结束后,她特意加了我的微信。直到现在,她还时不时会问:“小王,你们那儿的梨花什么时候开?”“下次有活动能不能告诉我?”这份来自远方的牵挂,让我真切感受到,我的讲述能让更多人对渭南心生向往。  而在上海静安区的展会上,一位在外务工的渭南阿姨的话更让我动容:“没想到能在这里看到家乡的展览,听你讲这些故事,就像找到了避风港,心里踏实,连工作压力都忘了。”那一刻我明白:讲述,不只是传播文化,更是为异乡人搭起“回家的桥”。  去年底,我加入了渭南市“东秦新青年”新时代理论宣讲团。宣讲员的新身份,让我对“讲述”有了更深的理解。相比之前的讲解,宣讲的对象更广、宣讲的内容更具思想性。但我发现,之前在非遗馆积累的“让古老变鲜活”的经验,在文旅推介中练就的“让远方变亲近”的能力,都让我在理论宣讲中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  我开始尝试把党的创新理论与渭南的故事结合起来,用家乡的发展变化去诠释大道理,用身边的典型人物讲明新思想。我会按照听众的理解习惯,调整宣讲语言和表达方式,让理论更“接地气”、故事更“入人心”。每当看到大家眼中流露出认同与共鸣,我就觉得所有努力都值得。  从传习馆里娓娓道来非遗独特魅力,到推介会上声情并茂分享渭南故事,再到理论宣讲中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这三个身份在我身上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它们教会我:好的讲述,既要扎根传统,更要顺应时代;既要立足本土,更要胸怀远方;既要讲述故事,更要传递思想。  渭南不仅是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更承载着我的成长轨迹。未来,我会继续用自己的方式,把对家乡的热爱传递出去,把渭南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来源:渭南日报  记者 弥芮敏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