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IBM CEO:企业AI的成功,不是省人,而是有没有更多产出

AI 技术价值终究要回归商业本质,而组织变革的深度决定了价值兑现的高度。前两天,IBM首席执行官Arvind Krish

AI 技术价值终究要回归商业本质,而组织变革的深度决定了价值兑现的高度。

前两天,IBM首席执行官Arvind Krishna在访谈中直言,到2025年底公司通过AI和自动化可实现年化45亿美元的效率节省时,备受关注。因为全球有很多企业在盲目追求AI落地的同时,却无法清晰量化其价值。

Krishna直指问题核心:技术本身并非瓶颈,组织架构的滞后才是真正的制约因素。企业若仅仅将AI视为外购工具,其价值永远无法突破工具层面的局限。

重新思考AI定位:从执行工具到组织成员

企业在AI应用上最常陷入的误区,是沿用传统信息化项目的思维模式——采购、部署、上线,然后被动等待效率提升。

Krishna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不要只把AI当作工具,而是将AI视为企业的一名“员工”。

这一理念转变带来深远的组织变革影响。如果AI是企业的“员工”,就必须为其设计岗位职责、明确汇报关系、制定考核标准。

IBM通过AI将开发者效率提升30%-45%的成功案例,其关键并非技术先进,而是首先完成了工作方式的重构。

当下许多企业AI项目效果不明显,根源在于期望技术单兵突进来解决系统性问题。这好比引进了高端人才,却不提供明确职责和协作机制,最终陷入相互指责的恶性循环。

所以,组织变革比技术的单纯升级更为关键。正如Krishna指出,企业往往投入重金采购最先进的AI系统,却保留了完全不适配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结果自然是投入与产出的显著失衡。

战略定力:在AI热潮中的聚焦智慧

在资源有限而机会无限的环境中,战略的核心在于懂得取舍。Krishna带领IBM的经历,为这一经典原则提供了生动的当代案例。

“少即是多”成为IBM AI战略的底层逻辑。大多企业面临的诱惑在于,面对AI的广泛应用前景,试图多点开花、全面布局,结果导致力量分散、效果平平。

Krishna倡导的聚焦战略,在IBM收购Red Hat的决策中得到完美体现。面对市场的短期质疑,他顶住压力,坚定推进这一旨在构建跨平台通用能力的战略投资。五年后,这一决策的价值已获得市场广泛认可。

这一案例揭示了AI时代战略思维的关键转变:从“追逐热点”转为“构建能力”,从“广度覆盖”转为“深度击穿”。Red Hat提供的技术中立性和环境适应性,为Watsonx平台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使IBM能够为客户提供经过自身实践验证的AI解决方案。

产品思维正在向平台思维演进。Krishna强调:“我们不是让客户试错,而是用我们自己的经验给出确定性。”这一理念将AI从技术产品提升为价值承诺,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服务的逻辑。

企业AI价值:不是省人,而是看产出

当企业衡量AI投资回报时,惯性的成本思维,会觉得可以省多少人?但Krishna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估框架:企业AI的成功,不是看减少多少人,而是看产出有没有更多。

这一视角深层意义在于,将AI从成本削减工具重新定位为价值创造引擎。AI的作用不是替代人,而是让原本做不完的事变得可完成,让原本做不到的事变得可能。

成本思维导向存量优化,关注如何用更少资源完成相同任务;能力思维则导向增量创造,关注如何用相同资源完成更多、更高价值的任务。

在实践中,这一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管理举措。IBM内部最早部署AI的场景并非旨在缩减团队规模,而是旨在释放专业人才的生产力瓶颈,使开发、运营和服务团队能够承接以往无法完成的挑战。

“效率提升应转化为能力扩展”,Krishna强调AI价值的核心机制。

企业若仅将AI带来的效率提升视为成本削减机会,则错过了真正的价值源泉;唯有将其转化为市场响应速度、客户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决策智慧:在不确定性中构建判断力

技术变革加速时代,决策质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Krishna展现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技术专家形象,而是“决策架构师”的现代领导力范式。

面对Red Hat收购决策的质疑,Krishna的思考框架体现了这种决策智慧。

他不追随热点领域的零和竞争,而是寻找“我们能站稳的差异化路线”。这种基于自身能力图谱和非对称机会识别的战略思维,使IBM避免了在红海市场中的消耗战。

更值得关注的是他构建决策系统的方法论。

Krishna坦然承认自己在某些领域的知识局限,但将其转化为建立广泛“判断网络”的动力。他通过主动向内外部的百人专家网络征询意见,不断挑战和完善自己的认知框架。

“集体判断力胜过个人智慧”成为IBM重大技术决策的基石。

在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投入决策上,Krishna不依赖个人直觉或单一信息源,而是建立多元、开放的咨询网络,通过充分的观点碰撞降低系统性误判风险。

这种决策模式对技术密集型企业的领导团队具有重要启示:在技术复杂度超越任何个体认知能力的今天,构建高质量的决策系统比培养全能型领导者更为可行和迫切。

写在最后

从Krishna的思考中,可以窥见AI价值实现的新逻辑:技术性能只是入场券,组织能力才是分水岭。

当众多企业沉浸在模型参数竞赛中时,领先者已悄然将重心转向组织架构、工作流程和决策系统的适应性变革。这种从“技术栈”向“组织栈”的焦点转移,代表了数字化成熟度的新阶段。

AI不再仅仅是IT部门的采购项目,而是企业高层领导下的系统性变革工程。从战略聚焦到价值度量,从决策机制到创新文化,每一个组织要素都需要为迎接AI作为“新员工”而重新设计。

在这个意义上,45亿美元的效率节省目标,本质上是对IBM组织变革深度的量化衡量。而这一数字能否实现,将不取决于Watsonx平台的技术性能,而取决于IBM能否成为真正的“AI原生组织”。

技术的未来可以预测,组织的未来必须创造。这或许是所有企业在AI时代面临的核心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