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的发布会,或许是华为在操作系统征途上最从容的一次登场。没有刻意的炫技,没有过多的形容词,台上只是简单一句:“HarmonyOS 6 开启规模化公测,首批 90 多款机型开放升级。”
而这一句的背后,是一个再清楚不过的信号:鸿蒙终于走出了最艰难的过渡期。
回望六年的曲折,鸿蒙曾被看作是一场“不得不”的战役,是在极限条件下的技术自救。但就在此刻,故事悄然发生了转向——鸿蒙不再只是生存策略,而成为一个主动定义未来的操作系统。
它不仅不再依赖安卓体系,还以系统级AI重构了智能体验的逻辑,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生态伙伴卷入这场空前共创。
那么,鸿蒙真的“成了”吗?本文试图为你进行详细的梳理和牵引,读完后想必你会有自己的结论!
——导语
01三代的交叠:从生存到成长鸿蒙目前处于一个很特别的阶段,从市场保有量而言,它事实上处于一个4.x、5.x和鸿蒙6“三代同堂”的阶段,这种情况在全世界的操作系统发展史上,也堪称特殊。
鸿蒙4.x 单从保有量而言,可能仍然占比不低。但它是“过渡”的代名词。不过,技术团队心里很清楚,只有先守住存量,才有资格谈创新。
我们曾多次谈到,计算机史上能够成功存在并长期繁荣的操作系统一只手都数得过来,这些罕有的胜利者有一个共性——它们都抓住了某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如PC的出现和普及带给微软DOS、Windows的机遇,如移动互联网带给iOS、安卓的机遇。
而鸿蒙,遇上的是移动互联网向人工智能、向全场景设备互联转型的历史机遇,这个风口很大,但最宝贵的窗口期未必会很长。所以鸿蒙必须及时抓住这一机遇。因此,哪怕鸿蒙4.x还在,鸿蒙5就已经出发了。
简言之,鸿蒙5.x 是一道分水岭。它的意义已经不是用“更新”可以形容,而在于“断舍离”——从那一代起,鸿蒙彻底放弃了与安卓的兼容。所有底层都重写,应用框架全部自研。那是一场真正的“背水一战”。
而事实证明,它做到了,虽然我们这些观察者也都陪着它进化、成长,其间不乏焦虑与兴奋。但数据能说明一切——鸿蒙5的终端数量,已经突破2300万台。这是智能终端史上,发展最快的操作系统之一,是全部鸿蒙用户的信任和支持。
华为用了8个月的时间,将搭载鸿蒙5的设备从0扩展1000万部;而从1000万到2000万部,只用了2个多月……这说明了其市场认可度的急剧提升。如果没有这个惊人的加速度,我甚至是不太敢在当下去谈一谈是否“成了”的问题的。
必须指出,在操作系统的战争中,生态比技术更难。
鸿蒙5最可贵的地方在于,越往后面发展,它越就让生态伙伴不再“靠理想驱动”,而是看到诸多创新的机会点——以我们最熟悉的微信为例,自2024年10月鸿蒙版微信开始内测以来,截至2025年10月13日,共发布了12个大版本、109个小版本,平均每2.29个工作日即有一个版本提交……这种全力以赴,已经不能用“支持自主”来解释,而在于鸿蒙速度让伙伴看到了巨大的、实际的发展潜力。
故此,当C端装机量与升级速度显著提升,用户口碑从“能不能用”变为“好不好用”,B端生态伙伴也开始用实际行动表态。
鸿蒙6是一个新的阶段。它已完成了“独立”这件事,并开始谈“进化”——谈AI,谈跨端协同,谈体验的细腻与系统的柔性。由于鸿蒙5打下的坚实基础,鸿蒙6在机型放量铺开中,已经展示出一种自信,以及系统级AI的全新行业实践。
90多款机型同时开放升级,这个规模本身就说明了,华为认为它的成熟度初步到位了——它的出现不再是一场试验、一次豪赌,而是操作系统+系统级AI强强联合的新时代已来。
于是,鸿蒙的三代关系其实是中国自主操作系统的一条生命曲线:4.x 是生存线,5.x 是生长线,6.0 则是起飞线。

鸿蒙6的发布这天,无数的新玩家、新特性、新功能泉涌而出,各行各业都在为鸿蒙站台。
所谓的“站台”,实际上就是各大应用伙伴围绕鸿蒙6而研发出的特性的一次集中展示。
面向鸿蒙6,腾讯旗下多款产品第一时间同步首发新功能。其中,腾讯AI工作台ima完成全设备原生适配,旨在打造鸿蒙生态下最完整的知识库AI应用。并推出播客AI生成、录音AI纪要等等一系列创新功能。
在具体的应用中,腾讯新闻带来全新的 “直播功能”,并上线 “桌面卡片”、“AI朗读”、“统一拖拽”等鸿蒙创新体验;腾讯地图首发新特性“实况窗红绿灯读秒”;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等分别带来了隔空播放、HiPlay投播、端侧NPU音质提升等新体验。
鸿蒙版支付宝也在鸿蒙6发布的同时带来了更完善的理财功能,提供丰富多样的理财会员权益。同时推出全新的看视频领红包、应用内指纹解锁、丰富的桌面卡片和实况窗等新功能。

美团外卖在鸿蒙6首发全新的8.62版本,也带来很多重磅升级:点餐更流畅,神券可以随时买,马上用,优惠一步到位。
这些鲜活的例子,媒体圈的朋友们已经写的太多。所以,我就不再穷举。我要谈谈,实现今天的热闹、红火、同心同德,实在是经过了一个太难、太现实的过程……但华为走过来了,伙伴们,也都走过来了。
其实,核心问题就两个字:生态。
这是因为,操作系统不是单一技术决定下的产物,它是人与系统、系统与应用、开发者与软、硬件厂商的超复杂合奏。
鸿蒙从一开始就知道,这场仗不能单打独斗。
但是,自从有了鸿蒙5早期版本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听到的更多是部分头部应用对“适配”鸿蒙的允诺,而不是鸿蒙6发布时这种繁花著锦、人人争先恐后的盛况。
因此,我也有一段时间相当地不理解——为什么是如此明显的一个迈向AI时代的机会,不同的企业对于适配鸿蒙的态度、效率上,会有较大的反差?
如果说鸿蒙4.x还有一个安卓的兼容层,从而适配不太费力的话,鸿蒙5开始,这一切都变了。
鸿蒙5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系统脱胎换骨,安卓是Java/Kotlin生态,鸿蒙主打ArkTS(基于TypeScript)与自研方舟编译器。对已有团队而言,这意味着需要重新培训开发者,重新构建构建链与测试体系。
鸿蒙5/6放弃了Android兼容层,意味着开发者要从底层重新编译应用。也就意味着,安卓的API接口、系统调用逻辑、权限管理机制等,都与鸿蒙不再兼容。
鸿蒙的UI组件(ArkUI)也与安卓的View体系完全不同。布局语言、生命周期管理、状态同步逻辑全部变更。一个大型App要适配鸿蒙5/6的原生体验,就要做一件很难的事,也就是——“从技术说,UI层面几乎要重做;从体验上说,UI的体验要维持不变。”
同样重要的是,很多APP必须使用的第三方服务(比如广告SDK、支付SDK、地图API、数据埋点系统),在鸿蒙生态里还在持续完善。因此,对大厂来说,如果上游SDK没迁完,自己贸然迁移,反而会让版本不稳定、兼容出错。

因此,大型、成熟的APP要适配鸿蒙5/6,从来都没有“改几行代码就行”这回事,一个国内知名办公软件的高级技术负责人亲口对我说:“某种程度上,鸿蒙化,意味着几千万行代码要仔细梳理,要重构整条技术栈,要从底层框架到中间件、再到安全沙箱全都得重新测试”。
如是种种艰辛,只有开发者自己说出来,我们才能知道——国内生态企业对鸿蒙的适配,真不是一件简单的用投入或者花钱就能度量、能搞定的事——某种程度上,对中小开发者而言,这是一次好机会,他们可以通过新API获得新的流畅度与安全特性;但对大型应用而言,这几乎等同于要“重写一遍APP”。
当鸿蒙5刚起步时,其市场占比与用户体量尚未与安卓/iOS相提并论。有位业内人士曾这么对我说,对那几个特定字母打头的大厂来说,如果一个操作系统平台的用户市场占比不足20%,他们是很难下决心投入“原生开发级”的资源。
不得不说,中国的应用生态,真的很支持鸿蒙。我想,如果换了任何一个国家的操作系统需要这样生态级投入和适配,可能都得不到国内应用企业如此大的支持。
这里面有没有情怀?我认为一定有。但我同样认为,只有情怀是不够的。
事实是——在情怀的天空下,正是因为一方面不断有“吃螃蟹的”企业加入鸿蒙阵营,用自己的创新收益,在无形中“说服”了更多的企业下定决心;也是因为,华为抱定了“生死之战”的决绝,全力投入资源,不断的完善鸿蒙的生态友好性、适配便利性和AI创新性,从而从技术、商业两个角度都拿出了更多的说服力。
我认为,在诸多的说服力中,最大的说服力不但有这些应用企业跟随鸿蒙5一路走来感到的鸿蒙架构的先进性、分布式的优越性,还特别突出的体现在鸿蒙6在系统层面上的AI跨越。
在鸿蒙5阶段,华为已经尝试将AI与操作系统深度融合,如小艺升级为智能体后更懂用户;互联层面,打造应用接续、跨设备剪贴板等便捷功能;安全层面,重塑了安全秩序等,但就鸿蒙6而言,跨越仍然是巨大的。
这体现在,鸿蒙6中,新的创新抓手更多,如基于全场景智能的鸿蒙智能体框架HMAF,开发者可以通过小艺智能体平台一站式高效开发鸿蒙智能体;在系统层面,鸿蒙6带来了升级后的隐私保护;如在效率方面,系统流畅度相较HarmonyOS 5提升15%、续航增加 35-51 分钟,应用秒启秒开秒加载;大型游戏的体验也更加稳定流畅……如是种种,才是大厂一致积极转向鸿蒙6无声而最有说服力的“创新抓手”。
所以,鸿蒙6的爆发不是偶然,而是一个必然,它并不是因为鸿蒙6发布这件事本身,才“突然”赢得大厂的态度突然转向一致、积极、迅速,而是因为无数人、无数企业的努力,让企业在适配鸿蒙5/6系列的过程中,一方面感觉到用户越来越多,系统越跑越稳、工具链愈发成熟、用户渴望度飙升,另一方面也感觉到“系统级AI”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诸多实实在在的价值点……正是这些因素的交相作用下,才有一个个难关被拿下,越来越多数企业心甘情愿、全心全意的投入深度适配和协同创新,才有了鸿蒙6发布时的爆发景象。
更重要的是,对于AI这个行业来说,鸿蒙6发布时,正好是“时间窗口”已经到来之日。
03鸿蒙生态的“时间账”如果说,上一节我们看到的是鸿蒙和生态伙伴克服了太多太多具象的困难,但我们也要强调一点——华为所拥有的极为有利的一方面——时机在我。
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窗口期呢?我们称为——后移动互联网时代和人工智能新周期的交迭期。
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红利衰微,已经是肉眼可见——目前,几乎是所有的主流应用,都不再更新日活、月活、拉新等数据。为何?因为中国的网民已经超过了11亿,智能设备更是远超人手一台。
可以说,没有AI新红利的拉动,就没有中国数字产业的新增量。
先说硬件端,差不多从2023年前,就不停地有企业发布AI PC、AI 手机、AI平板等新概念硬件,但为什么销量并没有突破性增长?
很简单,因为硬件端的性能提升没有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创新性功能来充分的发挥,除了让用户付出更高的溢价外,在实际的获得感上微乎其微。
再说应用端,为什么在2024、2025这样的时间上,还出现大厂杀回头再鏖战外卖、即时零售、OTA酒旅等成熟赛道的现象?
也很简单,因为AI的增量市场没有打开。
没有新增量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在鸿蒙这样的系统级AI的支撑之前,单靠单个应用去推动深层次的创新,很难、很非标,更重要的是彼此间无法形成创新合力,各自的AI能力无法“对话”,也无法“互联互通”而取得1+1大于2的效果,所以才导致了大家还在围绕成熟市场争夺机会的局面。
而鸿蒙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它把应用的AI创新搬到了同一个平台上,让这些创新可以形成合力,相互打通,这推动行业AI开发的整体进化速度,让“集体冲锋”第一次真正落到了实处。
相反,iOS、安卓等从后PC时代一直纵贯到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成熟操作系统,因为故有的历史包袱也罢,思维惯性也罢,对应用侧的AI创新的支持力度则明显不足。
简单说,鸿蒙踏进的就是“旧大陆”想迈进AI时代但蓄势不足,“新大陆”想吃到AI红利但创新支撑不够的这样一个空前的“市场空窗期”。
虽然,适配鸿蒙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但是,鸿蒙生态给予行业这样的认知——这是一场隐秘却深远的迁徙,从这个出发点,AI 从应用层开始真正进入操作系统的核心层。也正因为此,鸿蒙不是“智能手机的AI外挂”,而是“AI化的操作系统平台”。

就仅仅拿我们能看到的层面说——小艺如今能听懂16种方言,不止能回答问题,还能执行跨应用操作;AI 防窥能在他人注视时自动模糊屏幕……如果这还是“改进”的话,那么我们还应看到,鸿蒙6不仅有系统级智能能力,如备忘录速记、文档整理、小艺深度研究、AI修图等,更重要的是还有生态伙伴打造的80 多个鸿蒙应用智能体。

这可能是至今为止,一个操作系统大版本更迭时搭载最多应用智能体的记录,其意义可以譬喻为航天发射事业中从“一箭一星”迈向了“一箭多星”,是上了一个大台阶。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智能体并不是华为自己开发的,而是伙伴们依托鸿蒙AI能力自行打造的……不同的智能体,能够各自分头打造又能流畅的在同一个平台上使用、互动、接续,本身就是鸿蒙6具有“系统级AI能力”这一定义的最好诠释。
系统能识别用户的操作节奏、识别场景、预判意图,让许多行为从主动“操作”变为自然“共处”。
这一切为何能水乳交融的做到,是因为“系统级”这三个字。只有在这个层面上去理解,才能发现,鸿蒙从5到6,架构一致,但AI在系统级层面得到了极大加强——它开始理解人类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用算法和逻辑去包容日常。更重要的是,鸿蒙的AI不是孤岛,它不是只能在手机上使用,而是还通过分布式能力打通了设备与设备、应用与应用之间的关系。手机、平板、手表、电脑在鸿蒙平台上不再是孤立个体,而是同一个“智能生命”的不同“器官”。
这让鸿蒙的 AI 更像一种“神经系统”——连接、感知、反应,而非仅仅执行。
而与之同时,华为又想尽办法,能够尽可能的降低生态伙伴的AI创新成本。
今年,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5(HUAWEI CONNECT 2025)上,华为宣正式启动“天工计划”,未来将投入10亿元人民币资金与资源,全面支持鸿蒙AI生态创新,携手开发者共同迈进鸿蒙AI新阶段。
华为终端云服务总裁朱勇刚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鸿蒙生态的快速成长,是科技产业协同创新的一次集体冲锋。”
“集体冲锋”,这个词用的非常巧妙。只有它才可以解释,为什么鸿蒙6一发布,腾讯、支付宝、京东等头部应用,都争先恐后地在鸿蒙新版上首发新功能,且速度与体验肉眼可见地提升……理由之前已经说过了,这些变化在从5到6的一路走来中不断积蓄、产生、落地,它们只是借助鸿蒙6发布这个节点一次性的对外发布而已。
简而言之,鸿蒙5之前,生态在蓄势;到了鸿蒙6,鸿蒙的AI能力更以系统级的姿态对每个有志于AI创新的企业公平、透彻的打开。鸿蒙的伙伴不再只是“适配”,而是“共创”。
系统级AI能力从具有到全面,再到创新成果遍地开花,鸿蒙与每个生态伙伴的关系都变了——以前,是点对点的创新协作,高难且非标准化;现在,所有的协作都更简单、更标准化、更好上手。
于是,一场系统级的合流终于出现,一幕华为人期待已久的场面终于出现——每个生态伙伴都希望尽快地将自己的AI创新在鸿蒙这个独一无二的平台上落地,而事实也没有辜负伙伴,因为每一个生态伙伴,也都这种跨越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为什么我反复强调“系统级”,因为只有系统级,才是平台,才是舞台,才能让开发者深切地感到,鸿蒙的 AI 框架让他们不再重复造轮子,AI也不再是“应用外挂”,而是系统的一部分。
说到底,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也不仅仅是商业的诱惑,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战略的胜利。
在全球范围内,操作系统秉持这样战略的,并不多见。
苹果的生态是极度闭环的,安卓的生态是极度碎片化的,而鸿蒙尝试的是第三条路——一种“协同式开放”,在底层保持一致,在上层释放多样。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伙伴愿意“上船”,因为鸿蒙的生态,终于让他们既能保持个性,又能共享效率;既能拉低AI创新的技术门槛,又能得益于鸿蒙6在技术栈层面的全面开放,让AI 接口、安全框架、分布式系统等层面上,都允许伙伴基于鸿蒙做创新。
所以,我想说一句的是,AI的加入,让鸿蒙在腾飞前有了更长的助跑空间——因为,应用生态的这种“质变”,意味着鸿蒙从获得被动支持转向了获得主动选择。这是一个极其微妙但关键的拐点:操作系统不再被视作“宿主”,而是成为“共生体”。
它也不再主宰应用,而是与应用共长共荣。
结语未来可期,但艰难险阻仍在我想,在本文寄予和认可了鸿蒙6带来的巨大变化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鸿蒙的未来越发可期,但艰难险阻仍在。
一方面,既有的两大移动生态,不会任凭鸿蒙在AI赛道上攻城掠地——它们可能略慢,但绝不缺乏眼光。或者说,鸿蒙本身的做法,就是一种绝佳的方向性探索。无论鸿蒙6及之后发展的如何快、如何好,具有强大技术资源和存量资源的对手不会自动倒下,真正的交锋将在未来。
所以,鸿蒙需要继续证明自己能“跑得快”,还能“跑得远”;需要让伙伴不仅“能上船”,还“舍不得下船”。
另一方面,中国的确已经成为全球AI创新的策源地之一,且是最重要的之一,但非唯一。
我们大略可以想到,目前鸿蒙及其分布式生态在国内市场可以说无所匹敌,但未来总要面对国际市场和非技术因素的博弈。
希望,未来两三年甚至是三五年,鸿蒙不会也不该停在“国产系统第一”的自我满足里,而要面临全球化的考验:如何让系统级AI成为世界级体验,而不是区域性现象。
但无论未来怎样,鸿蒙已经走出了那个最孤独的阶段。从被动生存到主动生长,从追随世界到重新定义规则——鸿蒙不再是应急之作,而是一场关于技术自信的长远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