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当人民大会堂正式破土动工的时候,留给大家伙的工期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而大会堂的工程体量很大,想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这项宏大的建筑,怎么办呢?
于是乎,施工指挥部和设计指挥部就同时成立了。
当时,也不见仅仅只是在修建大会堂这一个项目,同时还有其他九个项目也在齐头并进的一起修建。这十个建筑是要赶在次年的国庆之前全部完成,可想而知工期有多紧张了。
当时,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经过研究,决定把当时院里的工作分成这么几项。

当时设计院承担的各个国庆工程项目,都交给沈勃来做统一的负责领导。考虑到整个国庆工程的复杂性,决定以大会堂作为重中之重,并确定由经验丰富的张总工程师来负责领导大会堂的整体建筑设计工作。
除此之外,由朱兆雪总工程师来负责大会堂结构方面的设计。
这两个大方向都确定下来之后,又迅速确定了各个专业设计的具体负责人。
那时候,在大会堂的设计方案还没有最终确定下来的时候,设计院就已经安排部分人对结构方案的选择、设计、计算和绘图方法,进行了统筹的部署。因为整体的设计方案没有落实下来,故而也是做了预先的一个准备。
一直到了1958年的10月14号,这一天,大会堂的最终方案这才落实了。
随着方案的落定,后续的总体布置、体形轮廓、柱网安排、各层建筑、结构类型等等原则问题,这才迅速的跟着确定了下来。
同时,也确定下来,大会堂的大礼堂和宴会厅要能经受住八度烈度的抗震标准。
10月17号,建筑组就绘制出来柱网的具体尺寸图,并且把建筑位置放线图提交给了施工单位。
10月22号,又绘制出了各个主要部位的剖面草图。

结构组拿到剖面草图之后,连夜干了一个通宵,在10月25号这一天向施工单位发出进出刨槽图,
三天之后,也就是28号这一天,发出了全部的基础设计图纸。
从上面就可以看出来,当时大会堂的工期虽然很是紧张,但是呢,各项准备工作都是有条不紊的完成。
大会堂施工指挥部成立之后,在其下面又成立了三个分指挥部:
第一分指挥部负责北段宴会厅部分;
第二分指挥部负责中段中央大厅和大礼堂部分;
第三分指挥部负责南段人大办公楼部分。
在正式开工之前,指挥部一方面配合着拆迁工作,负责清理现场。另外一方面准备材料和组织相关的技术力量。
到了10月25号这一天,接到设计院的基础刨槽图之后,就已经向参加施工的职工进行了战前动员。

指挥部向职工们宣讲了整个工程的重要意义,是为了迎接建国十周年庆典。
而且,还充分的给大家说明了这个工程实实在在存在的一些客观难题,也就是工程任务大,质量要求高,但是给大家伙留的工期很紧张,不到一年的时间。
也正是给大家伙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工作,在正式开工的时候,大家伙的劲头那叫一个足。
10月28号这一天,古老的北京城,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大会堂的工地上就已经是人声鼎沸了。
机械挖土的声音和人们清槽挖坑的声音,响彻了古老的北京城。
成千上万的人,忙活在工地上,大家伙冲天的干劲汇集成了波澜壮阔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