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美区商家们迎来“二审”大考,大批商家称不知如何过审,迎来生存危机

黑五购物季前夕,TikTok在美国市场悄然启动了一场大规模“清洗”行动。业内将这场突如其来的额外身份验证潮称为“二审风暴”,其波及范围之广,几乎不加区分地覆盖了所有类型的卖家。
无论是深耕平台多年的老店、刚刚完成注册的新账号,还是个体经营者或企业级商家,纷纷收到来自平台的验证通知。更令人困惑的是,一些仅运营单一店铺、并无多账号操作的卖家,也被系统标记为存在“关联风险”,触发审核流程。

这场审核风暴迅速演变为一场生存危机。多位卖家反映,店铺流量在短时间内被腰斩,订单数量被平台严格限制。有卖家因连续被扣分处罚,账号体验分,每日订单上限被压缩至仅10单,濒临封店边缘。
有一些商家对电商观察家表示,从10月11号至今相关审核都没通过,目前不知道如何获得认证。
对高度依赖TikTok生态的中小卖家而言,这种从流量曝光到实际成交的全面封锁,无异于致命一击。
风暴的冲击已清晰体现在运营数据中。据Sorftime提供的TikTok“卖家看板”显示,不少此前活跃度较高的店铺运营节奏明显中断。以“medicube US Store”为例,该店铺在过去三个月内累计上新12款商品,但最近一个月却突然停止所有上新动作,新品数量归零,暴露出审核压力对日常经营造成的实质性干扰。

看似“无差别”的审核,实则隐藏着明确的风控逻辑。从卖家案例中可以梳理出三大核心触发场景。
一是信息一致性风险。平台通过多维度校验账户真实性,如法人姓名与证件信息不匹配、注册地址与EIN地址或账单地址冲突、IP归属地频繁变动等情形,可能被系统判定为“虚构主体”。
部分新店因“信息不一致”或“网络环境异常”,在尚未正式运营前即需接受额外验证,体现了平台对账户基础信息合规性核查已提前至初始阶段。
二是合规资质缺失。不少卖家试图规避审核而触犯规定,例如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却销售白酒、模糊标注商品产地、伪装限售类目等行为均会被精准识别。
对于未能提供行业专属资质的部分特殊类目,相关商品将直接下架;一些卖家因存在虚拟仓发货等合规问题,在收到通知后被迫关闭店铺,申诉时也常因材料不足被驳回。
三是旺季风控升级。临近黑五大促,TikTok加强了对虚假账户和刷单等欺诈行为的排查力度,若店铺出现24小时内点赞量暴涨5倍等流量异常波动,或商品描述与实际销售不符等情况,将启动人工复核流程。
随着平台月活跃用户突破10亿,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强化风险管理成为必然选择。此举类似于亚马逊早年推行的各种审核措施,标志着TikTok正由追求规模转向注重质量,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加安全、可信的交易环境。
对卖家而言,这不仅是对其过往运营合规性的检验,更是抢占合规红利的机会。随着虚假账号和违规店铺被清理,真正符合规定的商家将迎来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即将到来的大促季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