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桂阳)现实中,不少家长面对表现异常的孩子就会贴上“叛逆”的标签。“叛逆”仿佛成了万能筐,能装下所有让成年人头痛的孩子的问题行为,一些教育研究者也多认同宝宝叛逆期、儿童叛逆期、青春叛逆期的“三阶段叛逆期”观点。(《中国教师报》)
在教育的长河中,“叛逆期” 似乎成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概念,不少家长轻易地给表现异常的孩子贴上 “叛逆” 的标签,然而,这种习以为常的认知,需要我们重新审视。
“叛逆期” 被当作万能筐,装下孩子所有让成年人头痛的行为,这其实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归类,从程度、时间和标准多维度来看,“叛逆期” 并非必然存在且有明确界限,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不同,叛逆表现各异,有的孩子可能并无明显叛逆行为,有的则可能在不同阶段甚至成年后仍有类似表现,而且,以成年人单一的判断标准来定义叛逆,往往会忽视孩子内心的声音。
“叛逆” 的真面目并非孩子不听话那么简单,其本质是孩子自立意识的增强,当他们的行为不再符合父母的期待时,便被贴上了 “叛逆” 的标签,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思想不断丰富,渴望独立思考,与父母产生思维差异是正常现象,若将此简单定义为 “叛逆”,无疑是对孩子成长的误读,孩子接触外界后,拓展认知带宽的过程中,碰撞与冲突不可避免,“叛逆” 实则是他们成长自立、适应社会的外显。
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得不到正确引导,就可能出现离经叛道的行为,父母自身观念的不足、处理问题方式的简单粗暴,都可能加剧矛盾,“问题孩子” 背后往往隐藏着问题家庭,“叛逆” 在一定程度上是原生家庭问题的集中体现。
认清 “叛逆” 的真相后,父母和教师肩负着引导孩子的重任,了解孩子是基础,只有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避免盲目说教;理解孩子的处境,换位思考,才能给予恰当的帮助;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而不是以爱之名进行管控;面对孩子的问题,保持耐心,为他们树立情绪管理的榜样;与孩子交心,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拉近心灵的距离;激励孩子发挥长处,让他们找到价值感和成就感;父母自身不断更新,才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滋养。
“叛逆” 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标签,家长和教师不应被这一概念束缚,要以细致的甄别、精准的疏导、耐心的引导,与孩子共同成长,给予他们支持,让孩子在成长的迷茫中感受到温暖,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助力他们健康成长。(作者单位:江油市青莲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