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炎症是小打小闹,这玩意儿要是长期赖在身体里,简直是养虎为患!
全球1/6的癌症都是由细菌、病毒感染引发的炎症引起的。
可能有人会问,发炎不是身体在“自我保护”吗?没错!不管是中医还是现代医学,都承认炎症是身体的防御战。
现代医学说这是免疫系统对抗病菌、修复组织的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中医虽然没有“炎症”这个词,但早把这事儿看透了——这就是“正邪相争”,急性炎症多是“实热证”,就像身体里烧起一堆明火,来得猛去得也快,只要正气(免疫力)够强,很快就能“灭火”。
但怕就怕这火“阴燃”,变成慢性炎症,中医管这叫“虚实夹杂”,正气耗光了,邪毒(细菌病毒、代谢废物)却没清干净,悄悄在身体里搞破坏。
要是你总觉得累、全身酸痛、皮肤又红又痒、大便也没规律,那可得当心,这可能是身体在喊“有慢性炎症,快灭火!”
第
1
点
—The First—
这4种炎症最易癌变千万别拖
1
病毒性肝炎
临床上常见的肝癌患者多会经历“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病过程。数据显示,平均每年约有6%的肝硬化病人会发展为肝癌。
乙肝和丙肝病毒是主要元凶。病毒在肝里繁殖,免疫系统去“剿杀”,这过程就像在肝区开了场持久战,杀病毒的同时也伤了肝细胞,也就是“湿热蕴结,肝络受损”。
2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叫“胃痛”“痞满”,简单说就是胃黏膜“饿瘦了”“变薄了”。
慢性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疾病。黏膜一薄,防御能力就差了,邪毒容易钻空子,慢慢就会“瘀毒内结”。《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说这类患者得胃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4-6倍,要是有细胞异常,癌变率能到15%。
3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如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结肠持续处于炎症状态,发生结肠癌的风险会明显升高。一项大规模分析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癌症风险在发病10年后约为2%;20年后升至8%;30年后高达18%。
调查表明,病程大于20年的患者,发生结肠癌的风险较正常人增高15倍左右。
4
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发病存在明确关联。
胰腺是消化器官,老发炎就没法好好工作,细胞在炎症刺激下会“乱长”,可能变成不典型增生,最终引发胰腺癌。
这类患者得胰腺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10-20倍,有家族史的每年还多0.5%-1%的风险。
第
2
点
—The Second—
解密炎症与癌症
在中医理论中,炎症多属于“火”、“毒”、“热”的范畴。人体受外界温热之邪侵袭,或脏腑阳气亢盛、阴津不足导致阴阳失调,都会引起“上火”现象。
国家级名老中医李佩文教授指出,人体内的慢性炎症在中医看来是一种“邪气”。阻断这种炎症,得肿瘤的概率就会显著下降。
中医认为,长期慢性炎症会导致气滞血瘀、毒邪内伏,最终形成肿瘤。比如,胃炎在中医看来多与脾胃寒湿有关;肝炎则与肝气郁结、湿热内蕴密切相关。
第
3
点
—The Third—
中医教你3招“灭火抗炎”
其实炎症这东西,跟生活习惯太相关了。不要等发炎严重了再吃药,做好这3件事,就能把炎症“掐死在摇篮里”。
一
吃对饭
现在人吃饭太“重口”,糖果、奶茶、炸鸡这些高糖高脂的,吃着爽但特“助炎”。中医说这些是“肥甘厚味”,吃多了会生“湿热”,就像给身体的炎症“添柴”。血糖一高,胰岛素紊乱,促炎因子就冒出来了,炎症能不加重吗?
得换成“清热利湿”的天然食物。比如菠菜、羽衣甘蓝这些绿叶菜,中医说能“清胃火、除湿热”,里面的维生素还能抗自由基;蓝莓、橙子是“滋阴润燥”的,能压下“虚火”,减少炎症反应。
二
动起来
久坐真是现代人的“健康杀手”,不仅胖,还会让炎症因子升高。
“久坐伤肉,气血不畅”,身体不动,气血就堵在那,湿浊排不出去,炎症自然找上门。就像水管老不流水会发臭,身体的气血不流通也会“发霉”(生炎症)。
不用搞高强度运动,每天起来动一动就行。比如每隔一小时站着拉伸两下,每周抽150分钟散散步、打打八段锦,把体内的“湿热毒”随汗排出去,炎症想赖都赖不住。
三
睡好觉
清华大学的研究太狠了:小鼠睡不够4天,80%都早死了,死前血清里全是促炎因子。
晚上11点到凌晨3点是肝经当令,得睡觉让肝脏“排毒修复”。熬夜就是“耗肝阴”,肝阴一虚,“虚火”就旺,全身炎症反应会跟着加重,这不就是“睡眠不够,炎症来凑”吗?
成人每天得睡够7小时,最好11点前躺下。要是睡不着,试试睡前用柴胡、合欢皮煮水泡脚,能“疏肝安神”;再揉按太冲穴(足背两骨之间),帮肝气疏泄,入睡更快。
睡好了,肝脏养足了“正气”,才能有力气对抗邪毒,炎症自然就少了。

说到底,慢性炎症就像身体里的“小火苗”,不及时扑灭,迟早会“烧”出大问题。不管是现代医学说的“控制炎症因子”,还是中医讲的“清热利湿、理气活血”,核心都是不让炎症长期“赖”在身体里。
要是你已经有长期疲惫、胃痛、腹泻、反复腹痛这些症状,别硬扛!
这可能是身体在喊“有炎症,快治!”赶紧去看中西医医生,西医查清楚炎症类型,中医调治体质,双管齐下把炎症灭了,才能彻底远离癌症风险。健康这事儿,早干预早安心,别等拖成大病才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