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火肴的师傅们正弯腰揉面,面团在他掌心发出温润的喘息,三十多年的力道早已刻进筋骨 —— 这是豆沙饼好吃的第一道密码。

面要三揉三醒,师傅手腕翻转,将泛着油光的面团拍在案板上。每团面都要醒足,直到指尖轻按能弹出细密的纹路。

豆沙馅的熬制藏着更深的功夫。东北产的小红豆要提前一夜浸泡,天明后倒进陶锅慢煮,直至红豆开花成沙。

包饼的过程像场指尖的舞蹈。擀开的面皮薄如蝉翼,中间厚边缘薄,舀入豆沙时要绕着圈铺匀,捏褶必须是十二道,“这样烤出来的饼边才会起酥,咬着有层次感。” 师傅的手指,捏合收口时却轻得像捻起一片云,饼坯在掌心转两圈,再轻轻按上白芝麻,一个个圆鼓鼓的 “小月亮” 便排着队候在烤盘里。

送入烤箱,麦香与豆香在高温中交融升腾。约莫十分钟后,打开烤箱,金黄的豆沙饼带着焦香滚出来,边缘微微鼓起,芝麻在阳光下闪着油亮的光。

趁热咬开的瞬间,“咔嚓” 一声脆响先入耳际。酥皮层层剥落,落在油纸袋里簌簌作响,紧接着绵密的豆沙便涌了出来,温热的甜意顺着舌尖漫向喉咙。古火肴的豆沙从不过甜,保留着红豆本身的清甘,偶尔嚼到未完全化开的豆粒,更添几分质朴的口感。油酥的香气与豆沙的温润在口中交织,烫得直咧嘴,却舍不得松口。

早晨就开始排队。穿校服的姑娘掰开饼递给同伴,豆沙流到指尖也不顾;白发老人用纸巾垫着慢品,说这味道和三十年前一模一样。放凉后的豆沙饼外皮稍软,豆沙却凝得更紧实,甜度也愈发醇厚,又是另一番滋味。

暮色降临时,豆沙饼里,藏着老面的时光、红豆的清甜,还有手艺人的坚守。就像师傅常说的:“好吃的东西不用花哨,把每一步做实在了,味道自然藏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