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公元前221年,当秦军的黑色旌旗出现在齐国地平线上时,一场中国历史上最匪夷所思的统一之战即将落幕。没有惨烈的攻城战,没有悲壮的最后抵抗,这个最富庶的东方大国,竟在君臣上下的集体“躺平”中,迎来了它温顺的终结。这背后,是一场持续四十年的惊天阳谋。
当秦王嬴政的大军如虎狼般吞噬韩、赵、魏、楚、燕之时,远在东方的齐国,却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都城临淄,依旧延续着数百年的繁华,市集上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然而,这份安宁却是一种致命的幻觉。齐王建和他的宠臣们,正沉浸在秦国为他们精心编织的“和平美梦”之中。
壹、东方巨富,为何自废武功?
曾经的齐国,绝非弱者。它东濒大海,富甲天下,盐铁之利冠绝中原。在齐威王时代,它是“战国七雄”中率先称王的国家;在齐湣王时期,它曾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睥睨天下。
但到了齐王建在位后期,一切都变了。
变化的根源,在于一项被严格执行了四十多年的国策——“事秦谨”,即小心翼翼地侍奉秦国。 为此,齐国做出了一个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决定:自废武功,不修攻战之备。
当关外五国在秦军的铁蹄下血战哀嚎时,齐国选择了紧闭国门,作壁上观。仿佛一道无形的墙壁,将战火与杀戮隔绝在外,也让齐国上下丧失了最后的危机感。
贰、秦国“钞能力”,如何买通一个强国?
齐国的“躺平”,并非偶然,而是秦国“远交近攻”战略最成功的典范。秦国的手段,简单而高效——贿赂。
秦国相邦范雎及其后继者,将大量的黄金珠宝,源源不断地送往齐国丞相后胜的府邸。后胜是齐王建的舅舅,深受信任,他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齐国的国策。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后胜和他的门客们,成了秦国在齐国朝堂上的“首席说客”。他们日复一日地向齐王建灌输着同一个观点:
“秦国是朋友,不会打我们。”“只要我们不帮助其他五国,就能永保太平。”
谎言重复千遍即成真理。在齐王建看来,秦国是讲信义的“盟友”,而那些前来求援的五国使者,不过是企图将齐国拖入战火的“灾星”。
叁、五国尽灭,梦该醒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情地碾碎了齐国的幻梦。
公元前230年,韩国灭,拉开了统一大幕。公元前228年,名将李牧含冤而死,赵国灭。公元前225年,大梁城遭水灌,魏国灭。公元前223年,经过惨烈搏杀,楚国灭。公元前222年,燕国残余势力被彻底扫平。
至此,齐王建惊恐地发现,地图上曾经的五色斑斓,如今只剩下东边自己这一片孤零零的黄色,和西边那一片吞噬一切的黑色。
曾经作为屏障的邻居,全都成了秦国的郡县。 齐国,终于要独自面对这个它“侍奉”了四十多年的庞然大物。
肆、史上最轻松的灭国战
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将王贲在扫平燕国故地后,率大军南下,直扑齐国。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场统一战争的收官之战,顺利得令人发指。
没有遇到任何像样的抵抗。秦军所到之城邑,城门大开,守军缴械。与其说是征服,不如说是武装游行。
当王贲兵临临淄城下时,他并没有立即下令攻城,而是给齐王建送去了一封劝降书。信中许诺,只要投降,便可得到五百里封地,安享晚年。

在这个最后关头,齐王建和他那帮被贿赂的臣子,竟然又一次相信了秦国的“承诺”。
于是,中国历史上最讽刺的一幕出现了:齐王建率领文武百官,打开城门,向秦军投降。 曾经与秦国并称二帝的东方霸主,以这样一种无比温顺、近乎耻辱的方式,宣告灭亡。
投降后的齐王建,并未等来那五百里封地。他被秦王政流放到共地的荒山野岭之中,最终活活饿死。这个结局,为他昏聩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无比凄凉的句号。
伍、历史的反思:最坚固的堡垒,往往从内部攻破
回顾这场不可思议的灭国之战,我们不禁要问:毁灭齐国的,真的是秦国的虎狼之师吗?
答案是否定的。
毁灭齐国的,是那持续四十年的“糖衣炮弹”,是那深入骨髓的“绥靖政策”,是整个统治集团被腐蚀殆尽的意志与远见。
秦国用最小的代价,完成了最高明的征服。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 “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不仅是军事的胜利,更是政治与谋略的巅峰之作。
齐国的故事,留给后世一个沉重的警示:绝对的和平主义,在虎狼环伺的丛林世界里,无异于自取灭亡。 当一个人或一个国家,选择用妥协和退让来换取暂时的安宁,往往会在温水煮青蛙的幻梦中,丧失反抗的利爪与獠牙,最终迎来最彻底的征服。
精神的沦陷,远比城池的陷落更为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