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上海、苏州等重点城市再次出台楼市新政,稳定楼市。接下来,全国范围内是否会掀起新一轮的救市政策潮?
上海、苏州出台新政
近日,上海突发官宣出台重磅楼市新政,涉及限购、公积金贷款、商贷、房产税等方面,再出“组合拳”稳楼市。
据了解,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房屋管理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市公积金管理中心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优化调整本市房地产政策措施的通知》,包括调减住房限购、优化住房公积金、优化个人住房信贷以及完善个人住房房产税等政策。
新政重点如下:
·调减住房限购政策
符合条件居民家庭在外环外购房不限套数。
成年单身人士按照居民家庭执行住房限购政策。
·优化住房公积金政策
提高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
支持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
支持住房公积金“又提又贷”。
·优化调整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在利率定价机制安排方面不再区分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合理确定每笔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具体利率水平。
·完善个人住房房产税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购买的第一套住房暂免征收房产税。
令人惊喜的是,随后苏州也紧跟步伐出台了楼市新政。
据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消息,取消苏州市区范围内新建商品住房取得不动产权登记证书满2年方可转让的限制措施(有特殊限制转让要求的住房除外)。
对此,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指出,上海外环外放松限购后,对环沪区域市场影响非常直接,会形成一定的虹吸效应。苏州跟进放松政策,一方面是为了提升本地市场活跃度,另一方面也是应对沪上政策的快速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一线城市是风向标,此次上海出台新政,释放了楼市进一步松绑的强烈信号,加上月初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京也出台了放松政策,已有两大一线城市作出表率,接下来全国范围内是否会掀起新一轮的救市政策潮呢?
一线城市限购政策
四个一线城市中,北上广三城的限购政策已“一松再松”。当前,各一线城市的限购政策如下:
上海
沪籍居民家庭和沪籍成年单身人士,在外环外购买住房不限套数;在外环内限购2套住房。非沪籍居民家庭和非沪籍成年单身人士,自购房之日前在本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满1年及以上的,在外环外购买住房不限套数;自购房之日前在本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满3年及以上的,在外环内限购1套住房。
北京
京籍居民家庭五环内限购2套,在本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满3年及以上的非京籍居民家庭,五环内限购1套;京籍居民家庭、在本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满2年及以上的非京籍居民家庭,购买五环外商品住房不限套数;对成年单身人士在本市购买商品住房的,按照居民家庭执行限购政策。
广州
全面取消限购、限售、限价政策,购房不再受户籍和套数限制。
深圳
深户家庭可以买2套房,深户单身的可以买1套房,深户买房没有社保等要求限制;上述基础上,在深圳盐田等区可以再买1套房。非深户家庭及个人可以买1套房,在福田等区买房需要1年连续社保或个税缴纳证明,在盐田等区无需社保或个税证明;有两个及以上未成年子女的非深户家庭,可买第2套房。
总的来说,当前深圳放松力度不及其他三个一线城市大,此次上海出台重磅新政后,深圳是否会“跟上”呢?
对此有业内专业人士认为,深圳大概率不会照搬北京上海,因其存在特殊之处:深户仍需3年社保(京沪户籍无此限),公积金贷款额度仅90万(不足上海一半)。因此,接下来深圳出台的新政方向有可能为:分区域放开限购(保留南山、福田)、降低深户社保年限、提高公积金额度等方面。
全国性放松政策潮
日前,国务院召开第九次全体会议,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结合城市更新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多管齐下释放改善性需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按照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部署,激活需求、优化供给、稳定预期,不断积蓄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积极因素。
随后,上海、苏州等重点城市作出表率,接下来全国各地是否有望出台重磅新政?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各地共出台了超过 340 条措施包括公积金政策优化、发放购房补贴与以旧换新、调节土地供应等等。随着这些稳楼市政策逐步落地,房地产市场展现出止跌企稳的迹象。
此前,住建部已明确提出,2025年下半年将继续落实"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等举措,部分限购限售政策可能会继续松动,购房门槛有望进一步下移,信贷、补贴等工具将更加灵活,助力购房需求释放。
对此,有业内专业人士认为,下半年全国性的楼市新政或会出现,新政调整方向或为以下方面:
最后限购城市全面松绑:仅剩下北京、上海、深圳和海南仍有局部限购,其余城市均全部取消。
信贷政策继续优化:预计将出台更大力度的购房补贴或税收减免,刺激市场回暖;下调房贷利率与首付比例,降低购房门槛。
高质量供给持续推进:全面推行执行"好房子"建设标准,促进企业持续提升产品力。
城市更新全面铺开:通过新建、改建进一步优化住房供给结构;加速老旧小区改造,叠加货币化安置,带来更多刚性住房需求。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