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因《三国志》陈寿对诸葛亮一句似是而非的评语,竟遭各方大佬围殴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三国志·诸葛亮传》共有5991个字(不含字符),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其中:《三国志·诸葛亮传》共有5991个字(不含字符),几乎满篇说的都是诸葛亮的好话,唯独末尾似是而非的19字评语“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而被打上了黑亮的标签,并受到了各方大佬的“围殴”,甚至挨骂了上千年。

东晋史学家王隐在《晋书》中指责陈寿因“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马谡街亭大败后被诸葛亮处斩,陈寿的父亲则被处以剃去须发的刑罚),所以王隐认为陈寿在写《蜀志》时“以爱憎为评也”,是说陈寿以个人的情绪来评价诸葛亮,是不怎么公正的。

▲陈寿著《三国志》雕像

唐代军事大佬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对陈寿评价诸葛亮军事才能不足的说法更是进行正名,甚至说“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

是说史官大多文人出身,未涉行伍,对于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一关键要素治军和练兵,几乎无从剖析,常常站在文学的角度,将战争的胜负归结于天气、一两个谋略以及所谓的“正义之师”等表面因素,所以记载也就常局限于事件的发生和结果。

李靖的这种观点,无疑是在否定史家评论军事家能力的权威性。

同时,李靖对诸葛亮的治军之法和八阵图也是非常的推崇。

唐代史学家刘知己则在《史通》中直接说陈寿“盖由父辱受髡,故加兹谤议者也”,是说陈寿在故意“谤议”诸葛亮。

监修《晋书》的房玄龄,同样说过与刘知己、王隐等人相同的观点。

▲李靖

在《旧唐书·刘仁轨、裴行俭等传》中有这么一句话:“铨藻吏能,文学政事,颇有深识。而前史讥其谬谥,有涉陈寿短武侯应变之论乎!非通论也”。

这段话在高度评价裴行俭的同时,又批评了陈寿贬低诸葛亮的应变能力是不全面公正的。

于是,一顶又一顶“史德有亏”的大帽子就扣向了陈寿。

甚至,在整个唐朝,都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为陈寿进行辩解,反而是都想踩他几脚。

这时的陈寿,可能想哭的心思都有了,这简直就是有冤无处伸、有理无处辩,或许最终只能在心中无奈地感叹一句:“金无足尺,人无完人。就算我说了诸葛亮的这么一处缺点,你们有必要上纲上线,给我戴这么多顶大帽子吗?”

到了北宋时期,年轻的苏东坡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写了一篇《诸葛亮论》,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他对诸葛亮的嘲讽、不屑与批评。

结果却遭到了南宋词人、文学家周密的点名批评,说他是只看了一本《三国志》的无知小儿,“盖用陈寿所谓‘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之语耳。”

▲诸葛亮北伐剧照

此外,南宋诗人、词人吕本中更是专门写了一首嘲笑陈寿的诗:

陈寿谓诸葛,将略非所长。私恨写青史,千古何茫茫。

谤议终自破,公论不可当。是非倘可定,青蝇果何伤。

直到明代,学者胡应麟总算给陈寿说了句公道话,说陈寿在西晋的官场当官相当的不容易,面对政治高压,对诸葛亮的贬低实在是无奈之举。

如果陈寿泉下知,或许也算是一点心灵抚慰吧。

所以,别总说《三国演义》夸大了“诸葛亮多智近妖”,但是演义夸大诸葛亮的结果反而是贬低了他在正史中的智慧,致使其口碑有所下滑,但他在历史上确实是鲜有人及的全才。

图片来源网络

评论列表

用户86xxx59
用户86xxx59 5
2025-07-19 19:10
还用得上贬 真牛逼的话就是三国归蜀了

梦~似水年华 回复 07-20 00:34
人家是,牛不是神。蜀国那局面,除了刘秀没人能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