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纯属虚构,戏说三国,博大家一乐)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大概都为赵云抱过不平。
这员白袍小将,从长坂坡抱着阿斗在曹营七进七出,到截江夺阿斗阻止孙夫人带孩子回东吴,再到夷陵之战后拼死把战败的刘备从乱军中救出来。
三次救主,次次都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险活,可到最后刘备称帝,连魏延都混了个镇北将军,赵云却始终顶着个“翊军将军”的虚名。
说好听是护卫统领,说难听就是个高级保镖,连个正经的地方兵权都没沾着。

更让人憋屈的是,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喊来的是诸葛亮、李严,提都没提赵云一句,仿佛这位多次救他于水火的兄弟,只是个无关紧要的路人。
为啥刘备对赵云这么“薄情”?
要知道当年赵云刚投靠刘备时,两人可是同床而眠,好得跟一个人似的。
长坂坡之战后,刘备抱着阿斗摔在地上,喊着“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那心疼的模样不像是装的。
可等到论功行赏时,刘备却总把赵云往“护卫”的位置上推,从不让他独当一面。
有人说刘备是忌惮赵云的武力,怕他拥兵自重,可赵云这辈子最看重的就是“忠义”二字。
当年桂阳太守想把嫂子许配给他,他都以“同姓不婚”为由拒绝,连一点私心都没有,这样的人怎么会谋反?
其实细想下来,刘备对赵云的“不重用”,反而藏着另一层复杂的心思。
在刘备心里,赵云更像是家人,而不是需要用官职拉拢的将领。

就像当年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兄弟失散,赵云千里迢迢找到他,没要任何封赏,只说“愿随主公,万死不辞”。
从那时候起,刘备就知道,赵云是能把后背交给对方的人,这种信任,比任何官职都金贵。
所以他把保护家小的重任交给赵云,把自己的性命托付给赵云,因为他知道,赵云不会像关羽那样骄傲自满,不会像张飞那样脾气暴躁,只会默默把事情做好。
可刘备忘了,赵云也是个有抱负的将军。
他跟着刘备,不是为了当个一辈子的护卫,而是想像关羽、张飞那样,上阵杀敌,平定天下,留下一世英名。
当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赵云主动请缨当先锋,年过七十还能在战场上斩杀五员魏将,那一刻他眼里的光芒,是在护卫营里永远看不到的。
可刘备到死都没给赵云这个机会,他或许觉得,把最安全的位置留给赵云,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却没明白,对于一个将军来说,不能征战沙场,才是最大的遗憾。
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喜欢赵云,喜欢他的忠勇,喜欢他的沉稳,喜欢他哪怕没得到应有的名分,也依然对刘备忠心耿耿。

或许刘备到死都没给赵云名分,是因为在他心里,赵云早已超越了“将军”的身份,成了家人般的存在,可这份“特殊”,却成了赵云一辈子的遗憾。
就像一朵本该开在战场上的花,却被种在了庭院里,虽然平安,却少了那份该有的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