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教授:“人要打破自己的界限,突破位阶,你才能活得自在!”
曾仕强教授所指的,远非世俗意义上的升职加薪,而是一场向内与向外的双重革命——打破心智的牢笼,挣脱自我设定的位阶,从而获得灵魂的真正自由。
我们一生都活在无形的“界限”与“位阶”之中。社会的期许、过往的经验、自我的怀疑,共同编织成一座坚固的牢笼。
我们画地为牢,将自己禁锢在“我只能如此”、“我配不上更好”的叙事里。
这种位阶,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矮化。
正如《道德经》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真正的“自知”,并非认命,而是清醒地洞察这些束缚,并生发出突破的勇气。
打破界限,首先意味着向内心的“不可能”宣战。这并非盲目的激进,而是一种深刻的自觉与担当。
孔子有云:“知耻近乎勇。”
认清自身局限所带来的耻感,正是勇气的开端。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其精髓在于,当“知”到自身的囚徒状态,“行”上便要即刻着手破壁。
界限往往不是铜墙铁壁,而是我们不敢伸手去推的一层窗纸。
一旦鼓起勇气刺破,便会发现一个新的天地——那个被我们长久忽视的、更具潜能与智慧的自己。
而突破位阶,则更需要一份“看破”与“超脱”的智慧。无论是在社会金字塔中的攀爬,还是在自我价值评判体系里的挣扎,我们都极易被“位阶”所定义、所奴役。
庄子在《逍遥游》中描绘的“无所待”的境界,正是对一切外在和内在位阶的彻底超越。
他笔下的大鹏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其视野与境界,又岂是蜩与学鸠在低矮枝头所能理解?
当我们过于在意自己所处的“位置”,便会成为这个位置的傀儡,何谈自在?
然而,破界与越阶,并非为了抵达某个终极的终点,而是为了体验一种“在路上”的、不断生成的状态。
德国哲学家尼采的“精神三变”学说,形象地描绘了这一历程:
人首先应是负重、顺从的“骆驼”,继而变成勇于打破规则、夺取自由的“狮子”,但最高的境界,是复归于婴孩——一个“新的开始”、一个“自转的轮”。
这“婴孩”正是曾教授所言“自在”的写照:他打破了“骆驼”的束缚,拥有了“狮子”的力量,最终回归一种天真无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生命本真。
那么,如何才能走向这份“自在”?它需要我们具备“骆驼”的坚韧,去承载破界过程中的孤独与压力;
需要“狮子”的勇猛,去否定那些禁锢我们的陈旧教条;
最终,更需要“婴孩”的澄明,去重新创造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这正如禅宗所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我们最大的敌人,从来都是自己内心那座无形的堡垒。
归根结底,曾仕强教授的教诲,是一场关于生命主体性的庄严召唤。
活着,不是为了活成某个固定的标签或阶层,而是为了活成一个动词——一个不断打破、不断突破、不断超越的动态过程。
当我们不再被界限所囚,不再被位阶所困,心灵便能如浩瀚天空,无拘无束,如清澈流水,随物赋形。
这份由内而生的自在,才是生命所能抵达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对这仅有一次的人生,最深刻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