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开学了,但赶作业的传说还在继续。
近日,湖南一名11岁的小男孩为了赶作业,连续写了14小时,从早上8点写到晚上10点,期间家长催促唠叨,作业压力又大,突然情绪激动双手痉挛,成了“鸡爪状”。
医生诊断为呼吸性碱中毒。有医院儿科急诊8月份接诊超30人,相比其他月份增加了10倍。

真是又想玩又没忘记作业这回事,就问每天“消耗”一点作业量。有这么难吗?不要怀疑他们的磨蹭定力,不亚于一天写完作业的奇迹。
其实,孩子磨蹭拖拉,只是问题的表象,背后总有一些「为什么」。
一、感统能力不足导致
1️⃣视觉功能失调可能导致阅读、辨字困难,容易看错题目或反复确认,拖慢写作业速度。
2️⃣听觉功能不佳的孩子,可能在听指令时遗漏信息、容易分心,需要不断询问或重复听讲,影响进度。
3️⃣触觉过敏或迟钝也会分散注意力,比如对桌椅、纸张触感敏感,或握笔书写时力度控制不稳,导致效率降低。
4️⃣本体觉失调会影响手部精细动作,造成书写不协调、易疲劳或字迹不整齐,需反复修改。
5️⃣前庭觉功能不足则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好动,以及空间理解能力弱,尤其在处理数学几何等需要想象的题目时更为吃力。
当孩子需要更多精力去思考时就会出现逃避写作业的行为表现,我们看到的就是孩子面对作业一拖再拖启动困难,即使勉强开始写,也是磨磨蹭蹭没有效率。

二、没有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幼儿对“时间”的理解较为模糊,虽然他们很早就能使用“早上”“晚上”等词汇,但真正建立起对时间长短的认知,通常要到5岁半至7岁半之间。
他们总是只看眼前的事情,并不在意如果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或其他事情会造成什么后果。
三、父母事事代劳,助长孩子的拖延行为
比如孩子整理书包时,家长因嫌慢而直接代劳,长此以往,孩子容易产生依赖,失去自主完成的动力,行动也越来越慢。
真正的自律,源于掌控感、胜任感和自主感。如果家长总是包办代办,反而可能削弱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觉得:“我不干,反正有人干。”

一些孩子拖拉是因为缺乏自然后果的体验。如果总是由父母提醒、催促甚至代为承担后果(比如迟到后由家长向老师解释),孩子就很难真正理解自己行为的结果。
四、负面心理暗示也会加剧磨蹭。
如果父母经常指责孩子“总是拖拉”,甚至为其贴上“磨蹭”的标签,孩子很可能内化这种评价,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相反,我们可以抓住孩子动作快的时刻及时鼓励,例如:“今天这么快就写完作业,我们多出了读故事的时间!”通过正面强化,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行为惯性。

你看 ,孩子拖沓磨蹭的原因有很多,父母一定要选择智慧的方法去解决。无论如何,谨记以下四点,可以有效降低儿童出现拖延症的概率!
1️⃣避免过度代劳和催促,多给予孩子自主尝试的空间。通过鼓励和肯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例如具体表扬他“今天主动完成了数学作业,效率很高”。
2️⃣感觉统合,是儿童一切能力发展的根本。坚持做感统训练,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和动作计划能力,还能激发内在动力,让孩子更主动、积极地去完成任务。
3️⃣帮助孩子建立具体的时间观念。可以通过日常小事进行练习,比如预估从家走到学校需要多久、五分钟能写几个生字等,让孩子对时间有更直观的感知,从而学会合理分配作业时间。
4️⃣尊重而不干涉,引导而不教导。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练习和进步的过程。家长应作为支持者和引导者,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计划,逐步培养其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放松、信任的氛围中,真正告别拖拉,踏实、自信地面对学习与挑战。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