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美国大豆滞销后,特朗普通知中国,谈判议题变了,谢锋说了12个字

前言过去几十年,中国一直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常年占美国出口的六成以上,但自从5月份开始,中国一颗美国大豆都没买过,这在
前言

过去几十年,中国一直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常年占美国出口的六成以上,但自从5月份开始,中国一颗美国大豆都没买过,这在近30年里还是头一回。

此外,特朗普还曾发文将矛头指向中国,声称:中方“不买美国大豆”,让美国农民蒙受损失,并扬言将在即将到来的APEC会议上,把大豆问题摆上与中方领导人的会谈桌面,恰恰印证谢峰曾说的话。

中国为何停止采购美国大豆?谢锋那12字说了什么?

编辑:CY

30年铁打的生意说断就断

翻开贸易账本就能发现,这确实是个史无前例的现象。从1994年开始,中国就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每年的采购量能占到美国大豆出口总量的60%以上。

按照以往的节奏,每年九十月份正是美国农民最忙碌的时候,大豆丰收了,仓库装得满满当当,然后就等着中国的采购船队一艘接一艘地来装货,这已经成了雷打不动的商业传统。

可今年的情况彻底变了样,从5月份开始算起,中国在美国大豆市场上的身影就完全消失了。美国《纽约时报》都忍不住感慨,这种情况在近30年里从未出现过。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价格应声下跌,从每蒲式耳11.03美元的成本价一路跌到9.8美元,农民们种一英亩大豆就得亏200多美元。

更让美国农民心焦的是,那些堆积如山的大豆开始出现发霉变质的迹象,这可都是实打实的损失,一点办法都没有。

爱荷华州的一位老农民蹲在自家仓库门口,看着那些原本金黄的大豆逐渐失去光泽,脸上写满了无奈和愁苦。

他跟邻居们说,以前这个时候,中国的订单都已经排到了明年春天,现在倒好,连个询价的电话都没接到过。这种反常现象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深层原因?

23%关税砸了自己脚

说到底,这一切还得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说起。今年年初,美国单方面给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当然不会坐以待毙,直接给美国大豆加了23%的反制关税。

这么一算下来,美国大豆运到中国的价格比巴西大豆每吨贵了21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根本没有竞争优势。更要命的是,特朗普以为这招能逼中国就范,结果完全是一厢情愿。

中国早就开始实施"减豆增谷"战略,调整饲料配方,把豆粕的使用比例从18%降到13%,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度直接降了一大截。

而且中国也不是只盯着美国这一家,巴西、阿根廷这些南美国家早就准备好了替代方案。巴西凭着零关税的优势,再加上运输成本的优化,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远超美国大豆。

更让美国农民气不打一处来的是,阿根廷政府一边拿着美国的经济援助,一边转头就对中国免征大豆出口税,这操作简直是在美国人伤口上撒盐。

美国农业部承诺给农民发补贴来缓解损失,可农民们心里跟明镜似的,补贴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解决不了市场丢失的根本问题。

南达科他州的参议员朗兹也不得不公开承认,中国就是有意不买美国农产品,短期内这个局面根本没法改变。

特朗普的政治算盘是想用大豆当筹码换取中国在其他领域的让步,可他忘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市场规律面前,政治施压根本不管用。

巴西港口忙到深夜

当美国农民为大豆滞销发愁的时候,南美那边可是忙得不亦乐乎。巴西仅在9月份就向中国出口了40船大豆,创造了单月出口的历史纪录,港口工人们连夜加班都忙不过来。

更让人意外的是,中国还跟巴西建立了专属的大豆供应链,帮助巴西改善港口设施,把大豆从巴西运到中国的时间从35天缩短到25天。

阿根廷那边也没闲着,米莱政府宣布暂停征收大豆出口税,这一优惠政策直接刺激了对华出口。短短几周内,阿根廷就向中国运送了大量大豆,中国进口商甚至把阿根廷的订单推到了7年来的高位。

从全球大豆贸易格局来看,这种变化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供应链重构的必然结果。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正在跟更多国家建立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

除了巴西和阿根廷,还有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也签署了农业合作协议。这种多元化的采购策略,不仅降低了对单一供应源的依赖,还增强了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

欧盟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趋势,美国大豆在欧盟进口中的占比从2018年的34%下降到2024年的8%,而巴西的份额则从52%上升到76%。

这说明全球大豆贸易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美国大豆的市场地位确实在下滑。反观美国,如果继续坚持用关税和政治手段搞贸易保护,不光是大豆,玉米、小麦这些农产品也可能面临类似的困境。

到那时候,美国农民要面对的可能就不只是滞销问题,而是彻底失去全球最大农产品进口国这个重要客户。

谢锋12字一锤定音

就在这场大豆风波愈演愈烈的时候,中国驻美大使谢锋的表态一锤定音。他用简单的12个字就把问题的实质说得明明白白:"中美合,世界安,中美斗,世界忧。"

这不仅是对中美关系的准确定位,更是对美国单边主义做法的有力回应。从更深层次来看,这12个字体现了中国对国际关系的基本认知:合作共赢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对抗施压只会让所有人受损。

回顾这场大豆争端的整个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在较量。美国那边还是老一套的零和思维,觉得只要掌握了供应优势,就能迫使对方让。

这种思路在单极世界或许还管用,但在多极化的今天已经完全过时。中国则展现出了更加成熟的战略定力,既不主动挑衅,也不惧怕应对,始终坚持按规则办事的原则。

这种理念上的差异,决定了双方在处理国际争端时的不同选择。更重要的是,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在全球化时代,任何试图通过经济施压获得政治让步的做法都将面临市场规律的反噬。

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的报告也不得不承认,如果中美贸易关系无法改善,美国将永久失去全球大豆贸易20%的份额,影响中西部地区30万个农业就业岗位。

这个预测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当前趋势的科学判断。面对这样的现实,美国政策制定者应该认真反思,继续走对抗的老路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被动,而拥抱合作共赢的理念才能为所有人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结语

说到底,这场大豆风波不在于买卖多少,而在于用什么方式买卖。市场规律终将战胜政治施压,合作共赢必然超越零和博弈,这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历史潮流。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选择坚持原则还是妥协让步?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