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当“院士”成了被营销利用的符号:虚荣,比骗局更贵

一、当张伯礼“被开药方”,流量的手,又伸向了院士10月21日,天津中医药大学发布声明:社会上出现“伯礼医堂”“伯礼国医馆

一、当张伯礼“被开药方”,流量的手,又伸向了院士

10月21日,天津中医药大学发布声明:社会上出现“伯礼医堂”“伯礼国医馆”等机构,全部与张伯礼院士无关。

这些名字听起来“权威感十足”,可实际上,与本人、与科研、与医学,都没有半点关系。

更早之前,百岁院士钟世镇也被冒名拍照、违规宣传。有商家甚至明码标价:——想跟院士合影?两三万起。

一个“蹭名人”的灰色链条,就这样明晃晃地摆在我们眼前。它靠借光活着,也靠虚荣赚钱。

二、被利用的不是名字,而是人们的信任

为什么这类骗局总能成功?因为骗子懂得抓住人心。

他们知道——很多人看到“院士”二字,就会自动联想到“权威”“专业”“值得信赖”。

于是,虚假机构趁机包装,一句“院士推荐”,足以让人放下警惕。

更有一些地方、企业、学校,为了“好看”,宁愿信那些包装好的幻象,也不愿多问一句“真相在哪儿”。

结果,不仅被骗了钱,更让真正的科研与专业声誉,被轻易消费。

三、AI技术,让造假进入“无门槛时代”

过去的“蹭名人”,还得想办法混进会场、硬拉合影;现在的造假,只需一个AI工具。

从AI合影、AI视频,到虚拟带货、假宣传——几分钟,就能“制造出一个院士”。

而普通人面对这些真假难辨的画面,往往分不清、也懒得查。

科技的进步,给人便利;但滥用的科技,却正在制造新的信任危机。

四、虚荣,是骗局最好的帮手

很多骗局,并不依靠高明的手段,而是靠我们的虚荣。

想“沾光”、想“背书”、想“提升身价”——骗子正是抓住这种心理,编织出精致的陷阱。

当一个社会过于追求“头衔”“光环”“名气”,那些真正有才、有实干的人,反而被淹没。

虚荣看似无害,但它让骗局有了市场,也让真相越来越贵。

五、结语:我们要相信的,从来不该是名字

当连院士的名字都能被随意冒用,当AI都能“制造名人”,我们更应该重新学会分辨:

——相信事实,而不是标签;——相信专业,而不是噱头。

真正的尊重,不是崇拜名字,而是守住清醒与理性。

愿我们都能少点盲信,多点判断。当信任不再被虚荣消耗,骗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原创作者 | 欧阳晴风 、版权所有 | 克网中国(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