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3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传来捷报。备受瞩目的电网侧独立储能示范项目电化学储能部分于当日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这座国内首个“氢储+电化学”复合型独立储能示范项目取得了关键性的阶段成果。
该项目的顺利推进,不仅是乌兰察布市在新能源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中国在探索多能互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项目创新性地将两种前沿储能技术进行耦合,为解决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带来的波动性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系统性方案。

01 创新驱动:破解新能源消纳的“乌兰察布方案”
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拥有得天独厚的风能与太阳能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然而,风光发电固有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弃风弃光”现象时有发生,成为制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
化德县电网侧独立储能示范项目正是为破解这一难题而生。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40万千瓦时,创造性地采用了“电化学储能”与“氢储能”相结合的复合技术路线。
其中,近期并网的电化学储能单元规模为9万千瓦/36万千瓦时,主要利用磷酸铁锂电池反应速度快的优势,承担电网的秒级调频和短时削峰填谷任务,如同电网的“稳定器”。
而规划于2026年建成的1万千瓦/4万千瓦时氢储能单元,则着眼于长周期、大容量的能量存储。它能在用电低谷时利用富余电力电解水制成“绿氢”,实现能量的长期存储,待用电高峰时再通过燃料电池发电上网,堪称电网的“巨型充电宝”。
02 多能互补:从“秒级响应”到“跨季储能”的无缝衔接
电化学储能与氢储能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快慢互补、长短结合”的理想储能模式。锂电池系统能够瞬时响应电网调度指令,快速平抑新能源发电的实时波动,保障电能质量。
氢储能则突破了传统电池储能在时长上的限制,为实现跨小时、跨天甚至跨季节的能量时移提供了可能。这种“电-氢-电”的循环转换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电网对大规模新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
整个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全年可实现放电量约1亿千瓦时,这不仅能有效提升本地清洁能源的利用率,还将为区域电网提供强大的调峰调频支持,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创新示范应用,为中国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展示了“乌兰察布智慧”。
03 产业布局:打造国家级储能示范的“未来高地”
化德储能示范项目的成功并网,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工程成就,更是乌兰察布市系统性布局新型储能全产业链的缩影。近年来,乌兰察布依托其能源与区位优势,正加速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新能源产业高地。
以此项目为契机,乌兰察布市明确提出将深化储能技术创新与多元化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未来将持续完善以“电化学+”为核心的多元储能产业链,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当地政府计划加速推动类似的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聚焦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和消纳的核心目标。通过一系列示范项目的引领,全力打造国家级的储能产业示范区,为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从单一的风光发电,到“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再到如今前瞻性的“氢电耦合”储能探索,乌兰察布正以实际行动,为区域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化德县“氢储+电化学”独立储能示范项目的并网,是中国新型储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验证了多能互补技术路线在电网侧应用的可行性与优越性,也为未来长时储能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产业链的完善,乌兰察布有望成为引领全国储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典范,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能源清洁转型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