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冬天特别冷。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的发掘现场。探方深处一件玉器露了出来。它才四厘米长是碧色的。看起来应该是个蝉的形状。轮廓非常清楚,翅膀是收着的。就像下一秒飞起来到树上一样。

这是二里头遗址发掘六十多年来首次发现蝉形玉器。就像个沉默了千年的信使。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该墓的随葬品非常多。参与发掘的人们都觉得说不定还有更让人吃惊的发现呢。
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慢慢地又发现了陶器和漆器。神奇的是在填土里,还散着绿松石嵌片,闪着星星点点的蓝绿色光。因为太过零散,这座高规格墓葬被整体打包搬到了实验室。
玉蝉之谜
我们知道,在二里头3号墓出土过赫赫有名的龙形器。长七十厘米由两千多片绿松石镶嵌而成。有专家甚至认为是华夏龙图腾最正统的根源。

可没多少人注意到在龙首鼻梁的地方,卡着两段白玉蝉形柱饰。
玉蝉在龙鼻子上的位置,肯定不是碰巧。应该是有意为之。有专家认为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眼光特别准。他们蝉和蛇这类动物都会蜕皮。然后呢,又能长出新的。而且留下的空壳还不会烂。这种死而复生的本事,让先民觉得它们应该能连通天地。
在八千年前的萨满信仰里,昆虫那种蜕皮然后起飞的能力,就已经被当成通神的媒介。二里头先民把玉蝉放在神龙最显眼的地方。或许是说明王权持有者,既能像蝉一样通天,又能像龙一样掌管天下。
另外呢,新发现的玉蝉出现在 5 号基址墓葬里,考古学家们都露出了会心的笑 —— 一样的信仰符号,隔了这么久又出现了。
信仰传承
二里头时期的蝉不只是通灵的媒介,其实还是王权的一部分。到了商代,这个信仰的火炬就这么传了下来。
在早商二里岗遗址出土过三枚青白玉蝉。其中一枚是片雕的,长7.6厘米,线条看着挺粗笨,偏偏做出了要飞起来的模样。而晚商妇好墓里有只1.9 厘米大翠绿色玉蝉。别看小,但是音盖、腹节都雕得清清楚楚。实在是惊人!

商代玉蝉不管做得复杂还是简单都有个特显眼的记号。那就是双目,总像刚点上去的活眼,一直高高鼓着。就说青铜酒器上嵌的蝉纹吧,跟二里头的路子那是一模一样;后来商周青铜器上的蝉纹,是越做越花哨,可要是追根溯源,它们的老底子,该是在夏都的作坊里没错。
永生之梦
古人为啥痴迷蝉?答案藏在自然里。
我们现在知道蝉幼虫在地下有的待三年,有的待得更长。然后突然有一天,他们钻出泥土,爬上大树脱掉旧壳变飞虫。这种情形被先民观察到了。他们就把这个当死而复生的神迹。久而久之,这种信仰便催出了我国最久远的玉雕母题。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就曾经发现过朦胧的玉蝉;后来石家河文化的玉蝉算是史前的巅峰。到商周时期,玉蝉又增加了两个用处。一个就是贵族冠冕上的佩饰,另一个便是葬玉里护佑重生的法器。
二里头的玉蝉没多大。可在先民眼里,这小东西偏偏带着神性。当时先民希望肉身不朽,然后他们把这份渴望,全放在这小块玉料里。

从二里头的玉蝉,商周青铜器上蝉纹,再到汉代琀蝉,唐代冠蝉等等。这些痕迹都指向一只神虫。它从二里头展翅,飞了三千年。而它的羽翼上,藏着中华文明对生死永恒的想法。
各位朋友
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