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傲娇的多尔衮与张居正,绝没预料到死后的悲惨,这是他们的幸运?

老师,现代称呼。古人称“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也。”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师,都是老师,

老师,现代称呼。古人称“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也。”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师,都是老师,与职称和资格无关。

中国人尊师重教,古来有之。一字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不是随便说说。儒家最高的五大席位是天地君亲师。万世师表孔夫子,中国私人讲学的开创者,一辈子有三千左右学生,包含了七十二个特别具有道德修养的贤人。

相比今天的老师,孔子的学生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算多。为什么他会成为“万世师表”?因为他的成功!他的弟子们,不但从他的教授里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他的学术精魂并传承下来。由弟子和再传弟子们收集编纂的“论语”,让死去的孔子,一直活着。

老师、教育家。哪一个师不希望希望自己桃李满天下?两千多年来,有的师实现了桃李天下,有的师则教会一人得天下之尊。

古代中国,有个官职叫太傅,专属皇帝的师。未来皇帝的师,叫太子太傅。太子太傅变成了太傅,说明自己的学生已成九五之尊。帝师们安享晚年不是梦。有的帝师,不但是能人,还是术士。譬如清朝雍正、乾隆和咸丰的老师等。他们并没有太傅官名,而是“功成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师,可是远来的和尚,亦可以是至亲。清朝入关的第一任皇帝顺治的叔叔多尔衮,算不算帝师?我以为是。一六四四年,经过各方平衡,年仅六岁的福临成了入关的第一任皇帝。皇帝年幼,需要大臣辅政。几个辅政大臣中,多尔衮势力最强。

除了皇帝名分,多尔衮啥都有了。看到有专家研究,说多尔衮对福临是放养,没有正规严格的教育。此言大谬。在北京军博,有封多尔衮写的招降信。多尔衮写过两份招降信。给李自成那封,强调合作攻明,承诺共享胜利果实;给史可法一封,则强调“讨贼”合法性,贬低南明政权。

多尔衮的汉字很漂亮,对于整日忙于征讨的统帅,很难。据说《三国演义》是满人的教科书。多尔衮从中学到多少诸葛亮的智谋?对福临的教育,他从师资配备,人员挑选,到满汉文化学习,都一一亲自过问定夺。

多尔衮是天生的政治家。他制订了满清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与统治方略,可操作性很强,对福临的满汉文化教育非常成功。福临统治国家十九年,基本奠定清朝统治中原的国策。

多尔衮生前功成名就。称号: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等,就差称帝。可死后两个月,所有封号一薅到底,并被开馆鞭尸。顺治对他的怨恨,超乎想象。

无独有偶。还有一个“帝师”,人称明朝第一贤臣的张居正,重复了多尔衮的命运。曾经去荆州张居正故居玩过,对他有一点点知道。

张居正,明朝众多首辅大臣中最耀眼的星。紫禁城里,他是八九岁顽童的帝师。小皇帝学生,聪明好学尊师重教。张居正多用心?亲笔画了历史上贤明皇帝的连环画,每天让小皇帝学习。他心中无数的治国方略,都希望小皇帝来实现。

小皇帝便是万历。张居正要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以及好多来得及来不及实施的计划,因为这可心的学生,在心中激荡、澎湃。他们有十年的师生情。老师兢兢业业地教,学生认认真真地学。

小万历对张居正,开口必称先生。国中大事小事,甚至家事,都放心地交给非亲非故的张居正处理。两人将君臣师生关系调适到如此和谐,都算成功吧。

万历定陵

没人想到,张居正会在五十多岁时溘然长逝。他没能实现很多经世救国的主张,小皇帝也没有完全成年。张居正谆谆教导小万历生活节俭,反过来成了小万历最大的逆反。张居正尸骨未寒,小皇帝下令抄家。他以为张居正会有巨额家产。

抄家的结果是总共十万两银子。小皇帝恼羞成怒,说张居正转移了财产,将张的儿子发配。顺治与多尔衮的小皇帝学生,在老师死后,态度大翻转,不顾师生情谊与人伦道德,为什么?

清东陵牌坊

现代教育理念,似乎有一点解释。古代中国,无论父亲还是老师,都很严酷,他们通常常不苟言笑。多尔衮早早将顺治从母亲身边分开,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皇帝要学习文化与统治权谋,还需要学习骑射。对年幼的儿童,实在负担过重。张居正管理万历也是这样,学习抓得紧,生活小事也管得严,过年都禁止他玩烟火。

现代教育,有对孩子的尊重。古代没有。一般人就忍了。皇帝忍不了。失败的多尔衮与张居正,在生前都没有预料到死后的悲惨,也许,这倒是他们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