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吉利系孵化的一星机器人解散:折射具身智能从资本叙事向数据运营的范式迁移

10月16日,一则具身智能公司成立不足半年就剧终的消息出圈。吉利系孵化的一星机器人上演硬科技赛道“光速出清”资本故事:5

10月16日,一则具身智能公司成立不足半年就剧终的消息出圈。

吉利系孵化的一星机器人上演硬科技赛道“光速出清”资本故事:5月成立、9月跻身苏州工业园区重点引资名单,10月宣告解散。

这场历时半年的资本故事,也成为具身智能赛道转折的鲜明注脚。其通过“亲友轮”锚定估值、引入外部资本后25亿身价膨胀的玩法,本质是吉利系“体外孵化”模式下的估值游戏。最终,吉利系回收核心技术与人才完成“体内收割”。

此事标志着行业估值逻辑彻底切换:从依赖资本叙事的“硬件炫技”,转向以真实数据资产为核心的运营价值衡量,具身智能投资正式迈入“数据为王”的新阶段。

缺乏支撑的估值神话难以为继

一星机器人的两轮融资,堪称一级市场估值泡沫的教科书案例:7月“亲友轮”资金全来自吉利系内部,本质是股东资产腾挪,为后续定价人为锚定基准。

9月引入百度风投、银河通用等外部机构时,投后估值飙升至25亿元,较3个月前溢价4倍,彼时却无任何收入、无订单储备,仅靠“场景优先”的故事支撑。

具身智能的核心估值逻辑本是“数据-模型-本体”的正向飞轮,一星却倒置为“资本-故事-估值”的危险循环:资本先行注入,技术闭环尚未形成,飞轮沦为磨碎本金的砂轮。

最终,吉利系通过内部操作套现离场,明星CTO实现身价变现,后期接盘的财务投资者则可能成为首批买单者。

在美元基金退潮、人民币LP紧盯DPI(投入资本分红率)的2025年,纯靠产业金主“输血”的估值游戏正式谢幕,具身智能赛道开始用P/S(市销率)、P/Order(市单率)甚至P/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等务实指标衡量价值,故事贴现模型全面失效。

“去Demo化”拐点已至

OpenAI2020年因“缺数据”解散机器人团队,2025年又秘密重建,这一反复直指具身智能行业核心痛点:真实物理数据稀缺、长尾工况复杂、投资回报周期长。

前两年,国内人形、轮式双臂公司靠炫技Demo点燃资本;2024下半年起,主机厂、3C代工、物流仓储等甲方同时砍掉POC预算,只认三样东西:7×24小时连续作业日志、MTBF≥500小时证书、ROI<24个月算账。

政策端同步加码,工信部《具身智能产品准入指引(征求意见稿)》将“跌落、碰撞、急停”等42项安全指标设为强制门槛,直接把实验室算法拽入量产级应力测试。

一星虽提出“倒做AI”策略——锁定吉利整车厂焊装、电池包上下料场景反向定义算法,理论契合监管方向,但8月推出的“星轮1号”仅能实现35分钟连续无故障运行,与准入门槛相差一个量级。更致命的是,吉利2025年产线数字化改造预算被砍掉18%,优先保障Cyber-truck新平台,一星内部订单落空,外部客户又不愿为半成品买单,“技术-场景”耦合验证没有成功。

这也标志着行业进入“去Demo化”拐点:资本不再为单点算法买单,只认可闭环部署后产生的物理世界数据资产,具身智能从“0-1的技术溢价”迈入“1-N的规模化溢价”新阶段。

从“体外孵化”到“体内收割”

一星的资本架构是吉利系“体外孵化”的典型样本:李星星通过StarlinkHoldings持有52%股权,曹操出行、晶能微电子等吉利生态公司合计持股18%,利用集团场景、品牌与资金支持,却在表外运行以规避亏损并表。

解散消息传出后,吉利迅速启动“体内回购”操作,将一星自研的调度中间件、视觉引导算法打包并入吉利汽车中央研究院,作价3.8亿元按原始投资成本1.2倍赎回;同时将82项专利、12名算法工程师整体划拨至集团新成立的“智能制造事业部”,在上市公司体内形成可折旧、可摊销的无形资产。

这一操作暗藏多重财务考量:既为吉利财报新增“工业AI自研技术”概念,抬升二级市场估值,又规避了外部股东后续跟投或对赌索赔风险。

对A股挑剔的ESG资金而言,这种“表外试错、表内收获”的玩法虽能平滑利润波动,却也暴露民营车企系创投基金的战略收缩——从“市场化CVC”退回“战略储备池”,未来对具身智能等长周期项目的容忍度显著降低。

这也意味着,行业再难复制“一星式”融资神话,若找不到独立于大厂生态的付费场景和第三方退出通道,项目估值天花板将被集团财报“回购定价”提前锁定。

从“硬件炫技”到“数据运营”

一星速朽给人民币基金上了残酷一课:在真实物理世界,算法只是入场券,数据才是护城河,场景才是货币化接口。

展望2026-2030年,具身智能估值锚将从“造人形机器人”转向“积累大规模、高质量、可复用的物理世界数据”,赛道将裂变为三层生态。

第一层是“数据运营商”,类似云计算时代的IDC,通过部署高性价比本体“数据挖矿”,将抓取、行走、装配等长尾工况转化为可订阅数据包,卖给算法公司、保险公司、质检机构。

第二层是“模型工厂”,依托数据运营商的多模态语料训练行业大模型,按调用量收费。

第三层是“硬件品牌”,如手机产业链的ODM,按成本加成定价,毛利锁定在15%以内。

从估值逻辑看,硬件公司PE中枢或仅15-20倍,数据运营商若能证明数据壁垒(累计运行100万小时、覆盖80%长尾场景),可对标SaaS享受8-12倍PS。

模型工厂一旦形成平台效应,估值有望向Nvidia看齐。这意味着,下一波资本将集体涌向“具身数据运营商”——谁掌控工厂、物流、养老、商超等高频场景,谁就能将机器人转化为7×24小时数据采掘机,用运营杠杆放大单点算法的边际收益。

一星的故事证明,纯靠资本催熟的“硬件炫技”已走到尽头;唯有将机器人视作“数据采集终端”运营,才能在大模型时代享受数据复利的指数级回报,具身智能投资正式从“卖机器”的制造股逻辑,切换为“卖数据”的运营股逻辑。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不慌实验室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