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天我们分享了一篇关于宝宝吃饭慢的文章,其中提到了2岁可以看做是解决问题难易程度的分界线:2岁前主要是生理发育受限制,口腔肌肉协调、力量、手眼脑协调、精细动作发育不到位等等,这时宝宝吃辅食的意愿主要是靠饥饿感驱动,不饿或者技巧不够、能力不到位就吃得少速度慢。而2岁以后随着宝宝的成长,心理发展对吃饭这件事儿产生的影响日益加强,比如自主意识、情绪、压力、习惯,家长互动模式等,同时2岁前培养的吃饭技能的好坏仍然会和心理原因叠加。如果你还没看过这一篇,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查阅,今天我们就继续聊一聊2岁以后宝宝吃饭慢的问题。
2岁后吃饭慢:心理和环境影响凸显
首先需要家长明确的是,如果宝宝2岁了还是吃饭慢,那么他一定不是最近才慢,而是从开始吃辅食起,就逐渐出现了各种挑食行为一直没有改善,比如只吃特定的食物,肉或蔬菜只吃特定做法,换个做法就不吃,或者吃饭时玩玩具、看电视、听故事,2岁左右这个年龄只是随着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放大了以前的吃饭问题,再加上普遍是3岁上幼儿园,让家长又重新开始关注孩子吃饭这件事儿了。并不是说孩子在2岁前完全不挑食,能自己主动好好吃饭,到了2岁突然变成“饭渣”。如果宝宝以前吃饭都非常好,只是临近2岁突然不好好吃饭,首先考虑的是臼齿萌出,不适感比较强烈影响了宝宝的食欲,再去排查其他的原因。

首先还是了解2岁左右宝宝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1、生理发育:2岁左右乳牙基本长齐(2岁前后臼齿萌不适感比较强烈),咀嚼吞咽能力显著增强,手部精细动作和协调性更好,能较熟练使用餐具。
也就是说宝宝到了2岁,能够食用的食材范围基本上和成人没有差别,绝大多数食物都可以吃,自主进餐的生理基础已经发育好了,如果宝宝存在挑食、偏食等问题,不会使用餐具仍然无法自己吃完一餐,基本上可以判断宝宝的进食技巧不足、能力略差的,这和家庭饮食习惯、喂养环境有直接关系,主要喂养人与宝宝互动模式也有影响。
2、心理发育:
最让家长头疼的“可怕的两岁”在这个时期出现,宝宝“自我意识”敏感期到达高峰,强烈要求“自己做主”(比如拒绝被喂饭)开始理解规则但也在试探边界,对家长情绪比如催促、不满意非常敏感,习惯模式逐渐固化。
特别是自主需求强烈,在吃饭这件事儿上表现出来的就是渴望独立完成吃饭这件事,证明“我能行”。但仍然受到发育限制,宝宝无法预估自己吃饭的后果,有的宝宝表现出来的行为就特别矛盾,很“拧巴”。自己明明很饿,但必须自己动手吃,拒绝家长的帮助,可是能力欠缺技巧不足又吃不到太多的食物(也可能是家长提供的食物超出宝宝的能力),自己还很饥饿,这种能力与现实的反差带给宝宝过于复杂的压力和情绪,宝宝还不能很好的处理时就容易崩溃大哭。但是这种行为在家长眼中看起来可能是“不可理喻”,是“胡闹”,有的家长采取的是“暴力压制”,有的家长则是各种转移注意力和哄喂、逗喂等错误的方式应对。
这个阶段宝宝会更加关注周围人(尤其是父母)的行为,因果关联理解逐渐增强。“察言观色”是宝宝擅长的本能,这个阶段会更加强化,宝宝也会更清晰地理解行为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比如“我只要拒绝吃某一类食物,妈妈就会给我更好吃的零食。”或者“只要我不开心大哭,大人就会满足我”,包括“只要我吃得慢,吃得少,妈妈就会给我更好吃的水果”等等。
有的宝宝会追求“完美”。这也是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有家长解读为“秩序敏感期”。宝宝执着于某种进食顺序、方式,稍微不对或不如意就情绪大爆发,或者采取“拖延战术”换取家长的妥协。比如下面这位妈妈的分享就是宝宝在出现某种状况后认为不能按照家长的方法做,坚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吃丝状食物必须一根一根地吃,吃豆要一颗一颗吃。

了解了2岁左右宝宝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点,我们分享几个案例。如果宝宝存在挑食、偏食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早干预早改善。

比如上面这个评论区的几位妈妈分享的内容,表面上看是宝宝吃饭慢,实际上含饭不咽,多数是因为咀嚼能力差,而咀嚼能力又和家庭提供的食物有直接关系,家长长期喂饭,给宝宝吃软烂细腻的食物,食物种类单一缺少变化,宝宝吃饭吞咽多咀嚼少。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感觉喂饭又快又干净,即使偶尔吐出来,家长认为“将来会好好吃的”、“长大了自然就会吃了”,也不会过多的责备孩子。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吃饭问题没有解决,每天吃饭变成了“负担”,一旦家长责备、唠叨、批评孩子的吃饭问题却又不主动干预和解决,宝宝会认为是自己不好好吃饭让妈妈生气了,但是自己又吃不了咽不下去,更不敢吐掉,于是只能含在嘴里,含到实在是无法忍受,要么强忍着咽下去要么偷偷吐掉。
原本一个简单的吃饭问题,调整食物的搭配和做法,家长注意纠正一些错误的喂养方式,现在变成了一天三次的博弈,破坏了亲子关系,家长和孩子都感觉自己很委屈。
下面这位妈妈的分享的内容也很典型

孩子小时候不好好吃饭,家长为了让孩子把饭吃好让孩子吃饭时看电视。最后发现宝宝吃饭的速度越来越慢,吃完一顿饭的时间从十几分钟变成了二十多分钟甚至四十分钟。家长意识到宝宝吃饭慢是为了看电视后改成吃饭不再看电视,宝宝吃饭的时间又恢复到了20分钟左右。
这就是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了家长喂养方式中的“漏洞”(为了让自己好好吃饭,可以看电视,只要自己吃得足够慢就能看更长时间的电视),为了达到自己多看一会儿电视的目的而拖延吃饭时间。
下面这位妈妈提供的信息也是很典型的一种

“十点半饿了缠着我吃了两根奶酪棒”
“我也没有追喂直接告诉她我把饭倒了,娃也答应了,大概过了十分钟她想吃零食,我就给她吃了两袋高钙奶制品的爆米花,娃也吃光了。”
包括最后这位妈妈的解释,其实很多家长都会这样去考虑问题。自己制定了规则——“没有追喂直接告诉她我把饭倒了,她也同意了”,应该是和孩子达成了一致,吃不完的剩饭会倒掉,正餐吃不饱就要饿肚子了。但只过了10分钟,妈妈就主动打破了自己制定的规则——“她想吃零食我就给她吃了两袋高钙奶制品的爆米花”。
显然孩子比妈妈更清楚“妈妈的底线在哪里”——只要我正餐吃得少,缠着妈妈就能得到零食吃。但家长往往不会承认是自己没有坚持住底线,通常会甩锅给孩子——因为孩子不好好吃饭,我没办法怕他饿坏。或者像这位妈妈解释的,她为什么给宝宝吃高钙奶制品的爆米花?因为孩子不喝奶,喝奶了就不好好吃正餐(暗示零食补钙),而且刚刚吃完饭10分钟,还在吃饭时间内(爆米花算中餐里提供的甜点吧)。
有时候真相是残酷的,在家长有勇气正视自己的问题之前,孩子的吃饭问题是很难靠他自己主观能动性去改善的。这也是我们在工作中反复强调宝宝的吃饭问题早干预早改善的原因。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家长不注意的时刻和角落里暗暗观察家长的一举一动,旧的问题(吃饭技巧欠缺能力不足)还未解决,新的问题(孩子不断试探家长底线)又层出不穷,家长极其容易陷入和孩子的“斗智斗勇”里,解决吃饭问题从“技术问题”变成了意志力的比拼,而这个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爱和妥协,都变成了孩子试探家长底线的“武器”。
对孩子的心理引导和习惯建立
2岁以后宝宝的吃饭问题比较复杂,通常是多种原因共同影响,既有食物的搭配问题,也有作息不规律、家长喂养细节错误这些基础问题,再叠加家长与孩子互动模式、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矛盾、家长工作与照顾孩子冲突等因素影响,难度比较大。
但什么时候开始改变都不算晚,2岁时解决这个问题要比6岁再解决要容易的多。
家长首先要做的尊重孩子,允许探索。
和小宝宝相比,孩子年龄大了手部发育、手眼协调发育更好,力量更大。孩子自己吃饭时探索意识更加强烈,相应的“破坏力”更强。我们工作中因为家长忍受不了孩子吃饭时玩食物或扔食物而中断课程的也不在少数。如果在这个阶段才开始让宝宝尝试自主进餐,需要家长有更强的规则意识和边界意识。很多家长允许孩子吃饭脏乱,但孩子违反规则,超出家长承受范围时,家长又忍受不了管教孩子后孩子哭闹、拒绝吃饭等行为而不得不妥协或甚至放弃。所以“允许”和“禁止”的界限在哪里,需要家长自己首先想清楚。不强迫进食。提供手指食物,鼓励抓、捏、塞,感受食物质地(脏乱是必经过程,允许玩食物(初期是探索方式),就餐时间到了就结束,撤掉饭菜。尤其是不要看到孩子仍然在抓取食物,感觉这一顿吃得太少,就希望通过延长就餐时间让宝宝多吃几口,主动打破自己制定的时间限制。
其次是根据宝宝的咀嚼情况,提供合适大小、软硬的食物。特别是咀嚼能力差,口腔肌肉力量不足的宝宝,有必要的话仍然需要单独制作三餐,而不是跟着全家一起吃成人食物。家长要意识到尽管宝宝已经2岁,吃辅食也已经一年多,但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咬合力量、肌肉力量都无法达到成年人水平,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长期吃单一种类食物,吞咽多咀嚼差,进食技巧不足,成人食物通常体积大、厚度也超出孩子的咬合能力。食物咬不穿咬不断就无法入口,不能入口就不能进行口腔内的下一步处理食物。所以吃饭这件事儿是很多环节环环相扣,一环不对就会影响到整体。

再次是家长要善于运动可视化工具,明确规则。
比如限定吃饭时间可以使用沙漏(如30分钟)或计时器,让孩子直观感受时间流逝。温和坚定地告知规则:“沙漏漏完,吃饭时间就结束了哦。” 时间到就要收走饭菜,到下一餐前只给水。
在我们的工作中,这往往是家长最难做到的一个难点,也是家长的自责和愧疚心理最容易被孩子拿捏的关键。
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妈妈,就是看到宝宝从早上起床后早饭没有吃,上午只吃了两个奶酪棒,中午又只吃了几口饭,担心孩子饿坏,饭后给自己找到了合理的理由,让孩子吃了两袋爆米花。很多家长分享的“饥饿疗法”失败,多数也是败在了这一环。家长对孩子饥饿后果的恐惧和孩子无知无畏的勇气对抗,意志力不够坚定的家长多数会败下阵来。而家长这种反反复复的尝试和妥协,又加强了孩子对家长底线的认知,在下一次对抗中孩子更容易掌握主动。
再加上家长先入为主认为“饥不择食”是人类幼崽必然且唯一的选择,却忽视了孩子奶、零食、水果同样能补充能量,宝宝身体小消耗少,比成人更扛饿等特点,也容易让家长早早地放弃原则。
要注意避免语言上的催促、抱怨和唠叨。
宝宝在吃饭过程中如果家长频繁讲话,必然会打断宝宝的注意力。如果孩子正在尝试抓取食物,家长看不下去引导孩子“你看,抓这个”,孩子这时首先会中断探索,寻找声音来源,然后接收和分析家长的话,再决定自己的行动。孩子的注意力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即使到了2岁,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非常短暂,自己的探索意愿频繁被家长打断,或者吃饭过程中不能自由愉快进行必须按照家长的意愿来,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在这种频繁的切换思考中被消耗掉,一旦孩子感受到压力就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甚至大哭。
可以通过建立就餐仪式感固定餐前程序,例如洗手、戴围兜、摆餐具、说“吃饭啦”,帮助宝宝身心进入吃饭状态。
最后要注意增加运动消耗。
想解决孩子的吃饭问题,保证充足户外活动必不可少。适当的运动能有效消耗能量,自然产生饥饿感。
很多家长在尝试“饥饿疗法”失败,多数是只控制了奶、零食、水果,却没有增加运动消耗。本身人类幼崽的脂肪储备比成年人好,加上身体小,基础消耗少,如果在家中静态活动多,或者去户外也只是坐在童车里或简单走一走,缺少运动强度,孩子的饥饿感也不会表现得非常强烈。
总而言之,宝宝吃饭慢,不是故意磨蹭,往往是生理能力尚未成熟、心理需求未被理解、环境规则不清晰共同作用的结果。家长理解孩子,放下焦虑的催促,从匹配能力、尊重需求、设定清晰一致的规则入手,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积极的进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