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29大萧条中抛弃孩子的现象,并非失德,而是无可奈何

大萧条,让孩子们失去了童年。1933年,波士顿慈善机构“儿童救助会”发表声明称:我们每天要收留15-20个无家可归的孩子

大萧条,让孩子们失去了童年。

1933年,波士顿慈善机构“儿童救助会”发表声明称:我们每天要收留15-20个无家可归的孩子。

这家机构原本设计容量为500人,却在大萧条期间挤进了1200个孩子,实在塞不进去了。

洛杉矶警方也对洛杉矶时报倾诉,每周能在街头捡到20名流浪儿童,只能暂时寄养在收容机构。

这不该是美国的模样,美国应该是灯塔,是车水马龙的繁华,孩子们应该吃着冰淇淋,在收音机前聆听《绿色大黄蜂》才对。

可1929年的股灾太具破坏性,孩子们的父母被波及,家庭随着经济关系的瓦解而瓦解了。

到1933年,街头流浪儿现象日趋严重,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如果不够幸运,没能被慈善机构收养,那流浪儿只能沦为乞丐。

乞丐也有行会组织,类似于丐帮,年龄小,意味着身处组织底层,利益得不到保障。

稍微大点的孩子可以做“小苦力”

当时在纽约火车站擦皮鞋、在华尔街卖报纸的面孔,无一例外是12-15岁的孩子。

当然,黑帮也在吸收童子军。

在股灾后,1933年禁酒令尚未解除前,利用孩子把酒类带给客户,是比较稳妥的方式,只要几美分的日薪就能打发一个孩子,就算被抓,也没什么损失。

既然孩子们如此可怜,他们的父母哪儿去了?

流浪孩子的双亲,多半已经自顾不暇了。

一系列经济打击,让失业人群扩大,有些人领不到救济,如果把家庭拆分,彼此自谋生路,至少不会饿死。

今天,人们都羡慕美国的社会救济体系,但在1929-1933年,美国还没有所谓的社会保障。

所以,孩子们面对的是美国百分之25失业率的现实,是救济份额的不足,要知道,即便纽约这样的大州,每天也只施舍10万份粥。

许多家庭捱到1933年,只剩下面包屑拌开水,而底层的孩子,因为营养问题出现水肿和佝偻病。

许多父母在大萧条后失去工作,被房东赶走住进了胡佛村(难民村),这里卫生条件差,流感与肺结核盛行,不把孩子赶走,他们恐怕活不到成年。

遗弃孩子在当时并非失德,而是放孩子一条生路。

后来的美国电影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镜头。

一个10岁或者15岁的美国男孩,从小地方出发,爬上运煤的火车去大城市打零工,后来走上人生坦途。

其实,那只是艺术化的表达,大萧条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孩子,心里都有代际创伤。

抛弃孩子现象蔓延了6年后,联邦终于不得不做点什么,罗斯福在制定《社会保障法案》时,在突出的位置提到了儿童保护。

从联邦层面,建立了儿童保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