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胸怀宽广,小聪明的人则会斤斤计较。
在庄子眼中“无知”是种更强大的智慧和力量。
➢不知道自己无知,是场灾难
《庄子·人间世》中讲了一个小故事: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意思是说,你不知道那螳螂吗?它奋勇地举起臂膀想阻挡车轮前进,不知道自己无力胜任,总觉得自己的能力大得不得了。
螳臂当车的成语便是出自此处。
认不清事实,不明了自己的能力,就和这只小小螳螂一样,只能以悲剧收场。
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和这只小螳螂没有区别,在不停的踩坑中,陷入困境。
西楚霸王项羽,天生神力,能力举巨鼎,他也自以为傲,自诩为"万人敌"。在他眼中只有自己的强项,看不到自己的短板,刚愎自用,最终败于刘邦之手。
在他临死之时,还不知反省,仍怨天怨地,长叹曰:"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将一切罪过都归于老天,至死都不承认是自己的战略失误。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你看真正的智者,首先都会承认自己的无知。
看不清自己,为自己的无知粉饰,最后就会尝到无知的苦果,活成挡车的螳螂,成为别人眼中的笑话。

➢承认自己无知,是升维开始
庄子在《应帝王》中讲了一个经典故事:啮缺向王倪请教万物准则,王倪却四问四不知。
啮缺很是困惑,王倪解释道:人要是睡在潮湿的地方是会生病的,但泥鳅却不会。人也不能睡在树上,那会不安稳的,但猴子却能。那么哪个地方才适合休息呢?
人们喜欢吃肉,可是麋鹿爱吃草,而猫头鹰却喜欢吃老鼠,哪种食物才更加美味呢?
毛嫱和丽姬那是公认的大美女,可是鱼见了她们会沉入水底,鸟儿见了她们便振翅高飞,麋鹿见了她们要躲进树林里,到底何谓漂亮呢?
这些问题,我都答不上来,所以我说我不知道。
所有知识其实都是有边界的,承认无知才能离真理更近一步。
苏轼年少时自负才华横溢,便在家门口贴了付:识尽天下字,读尽天下书”的对联,路过的人纷纷对他赞叹不已。
有一天,有一位老者来拜访他,送给他一本书,苏轼一看,自己从没见过这样的书,一下就脸红了,这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无知,便马上去门口将对联改成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从此,他潜心学习,终成一代文豪。
《道德经》上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意思是: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
心理学中有个“邓克效应”:能力越强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的知识边界,陷入“我知道的越多,未知的越多”的焦虑。
当你不再要求自己“什么都知道”,反而能专注于“此刻能做什么” 。此时,你的思维便已升级,站在更高的维度上看世界,解决起问题来就如疱丁解牛,游刃有余了。

➢对他人无知,是一种尊重。
庄子《秋水》篇中说过一段话:
河伯自以为黄河天下第一,直到见到北海的浩瀚,才惊觉自己的渺小。北海海神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井里的青蛙不要和它说大海,因为它的认知被居住的环境局限了。夏天的虫子,不要和它讲冰雪,因为它被自己生存的时令制约了。看见知识浅薄的人,不要和他讲大道理,因为他的思想被所受教育和认知束缚着。
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不是非黑即白这么分明绝对,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不同,喜好不同,我们不必强求统一,正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承认自己认知的局限,不对他人世界评头论足,是种尊重,也是自我成长的开始。

"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就是最高的智慧。
祝福你我:
心里有光,脚下有路,
不慌不忙,自有天地。
点击【在看】,愿我们都能在“无知”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你是否也曾因“无知”而受益?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庄子思想的魅力!
📌关注我,一起读经典,悟人生,修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