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国主导军用无人机市场!乌靠它创80%伤亡,泽连斯基骂完还得买

前言不知不觉俄乌冲突进入第三年,战场态势的演进与国际博弈都充满了矛盾性。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持续公开批评中国的同时,其国家
前言

不知不觉俄乌冲突进入第三年,战场态势的演进与国际博弈都充满了矛盾性。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持续公开批评中国的同时,其国家的战场行动却高度依赖中国无人机供应链。这种言辞批评与实际依赖的双重态度,不仅折射出冲突中的利益纠葛,更揭示了全球产业链格局与现代战争形态的深层关联。

随着冲突进入持久消耗阶段,廉价无人机已从辅助装备升级为战场核心杀伤力量,彻底重塑了俄乌双方的作战模式。

乌克兰议会国防与情报委员会主席明确指出,以廉价穿越机为主的无人机造成了俄乌双方约70%的伤亡,这一数据得到了多方军事研究的佐证。

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的报告显示,战术无人机负责造成了约三分之二的俄罗斯人员与装备损失。另有分析指出,日常作战中无人机导致的伤亡比例已达70%至80%,日均伤亡可能超过1000人。

无人机的战术价值在乌克兰军队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由于传统弹药和重型装备供应不足,无人机成为乌军弥补战力缺口的关键补充。

乌克兰BirdsofMagyar无人机单位在2025年3月的作战中,单次击中1701名俄罗斯步兵,其中1002人被确认死亡,杀伤效率可见一斑。

有数据显示,乌克兰无人机部队造成的伤亡已占到俄军前线总伤亡人数的80%,成为其维持战场对抗能力的核心支柱。

这种作战形态的转变背后,是低成本技术对现代战争的重塑。

这些无人机单价通常仅数百至数千美元,远低于传统火炮与导弹,但凭借精准定位和高频次使用,实现了低成本高杀伤的作战效果。

2025年5月,俄军发动的创纪录空袭行动中,单次投入355架固定翼无人机,印证了无人机集群战术已成为双方的核心作战选择。军事分析指出,随着AI和光纤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无人机的杀伤比例可能持续上升,推动战场对抗向低成本高科技方向深度演进。

乌克兰在无人机领域的作战优势,建立在对中国供应链的高度依赖之上。

乌克兰国家海关署的统计数据勾勒出这一依赖关系的清晰轮廓:2023年,乌克兰进口无人机总重量达540吨,其中490吨来自中国,占比90.7%。2024年进口总量增至1376吨,中国供应份额提升至1300吨,占比达94.5%。

2025年1月至8月,尽管比例微降至89.9%,但中国仍为其提供了1443吨进口总量中的1297吨。

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成品无人机上,更渗透到核心零部件领域。

基辅经济学院2024年10月的研究显示,2024年前五个月,乌克兰无人机零件进口总额约4100万美元,其中从中国进口的份额高达3600万美元,占比89%。

从飞控系统到光电探头,中国产零部件构成了乌克兰战场无人机的筋骨,即便是俄军使用的非洲菊自杀式无人机,其关键零部件也被追溯至中国广东的生产企业。

中国在全球廉价无人机产业链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凭借完整的制造体系、成熟的技术工艺和成本控制能力,形成了难以替代的供应优势。

对于乌克兰而言,在西方军事援助存在缺口且成本高昂的背景下,中国供应链成为其维持无人机作战能力的唯一可行选择。这种产业层面的垄断性优势,使得中国即便保持中立立场,也自然成为冲突双方无法绕过的物资来源地。

与战场依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泽连斯基政府对中国的公开批评从未间断,且言辞日趋尖锐。

2025年8月,泽连斯基直言中国不配作为乌克兰的安全保障国,理由是中国从一开始就没有帮助我们,反而通过开放无人机市场帮助俄罗斯。

时隔一个月,他的批评更进一步,讽刺中国对于阻止战争,甚至阻止部分攻击都不感兴趣,还暗示若中国代表身在基辅,俄罗斯导弹或许会绕道。

这些批评的核心逻辑,是指责中国的中立立场未能向乌克兰倾斜,甚至通过供应链间接支持了俄罗斯。

但这种指责忽略了关键事实,中国出口的无人机及零部件多为军民两用产品,主要面向民用或商用领域,而非直接的军事装备。

俄乌双方均在从中国供应链获取相关产品,俄罗斯的非洲菊无人机与乌克兰的穿越机使用着同源的中国零部件。

更具戏剧性的是,这种批评并未转化为实际的供应链切割行动。

乌克兰军事自媒体曾因发现俄军无人机含中国零件,怒称中国工厂为合法军事目标,甚至误将深圳工厂定位为广州产地,但最终并未采取任何实质性反制措施。

究其原因,在于乌克兰清楚认识到供应链替代的不可能性,西方既无同等规模的产能,也无法提供相近的成本优势,切断与中国的联系意味着其无人机作战体系的崩溃。

从中国的立场来看,当前的供应链格局并非主动塑造的结果,而是全球产业分工与其中立政策共同作用的产物。

中国官方多次强调,始终坚持不向冲突双方提供武器的立场,出口的相关产品均符合国际规则和民用标准。

对于俄乌双方将商用无人机改装为军用装备的行为,中国明确表示这不属于出口方的责任范围。

这种被动卷入的角色,凸显了全球化时代中立政策的复杂性。

中国通过维持产业链开放,保障了自身的产业优势和经济利益,也因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成为冲突双方博弈的间接参与者。

波兰2025年曾试图以关闭铁路口岸为由,逼迫中国在冲突中选边站,最终因中欧班列的重要性而妥协,这一事件从侧面印证了中国供应链在国际博弈中的战略重量。

俄乌冲突中的无人机供应链悖论,为全球军事与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警示。

廉价无人机已彻底改变现代战争的杀伤逻辑,低成本技术正在重塑不对称战争的形态,各国需重新审视军事装备发展策略。

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使得战争与经济脱钩成为不可能,中立国家的产业优势可能被动卷入地缘冲突。

结语

对于依赖外部供应链的国家而言,过度依赖单一来源将埋下战略隐患,供应链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

冲突仍在持续,泽连斯基政府的批评与依赖还将继续并存。

这种看似矛盾的状态,本质上是现代战争对全球产业链的深度绑定,也是中立大国在地缘冲突中的必然处境。

只要中国在无人机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不改变,乌克兰的无人机就仍将搭乘中国制造的翅膀翱翔于战场,而这道充满矛盾的风景线,也将持续考验着各方的战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