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苏联解体,俄罗斯风雨飘摇。经济崩溃、寡头崛起、社会动荡,国家如同一艘在风暴中漂泊的船。而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里,时任总统叶利钦,却频频以醉酒形象出现在全球媒体的头条——他被称为“伏特加总统”,一语双关,既讽刺他对酒精的沉迷,也隐喻俄罗斯国家政局的失控。

1994年,叶利钦在柏林俄军撤军仪式上,喝得酩酊大醉,竟抢过军乐团指挥棒,摇摇晃晃地“亲自上阵”;1995年,在美国访问期间,他深夜穿着内衣出现在白宫外街头,试图拦出租车去买披萨;同年在爱尔兰,他又因喝醉拒绝下飞机,让总理在机场雨中久等。这些醉态举动令国际社会瞠目结舌,也不断折损他与国家的形象。叶利钦的醉态背后,是长期饮酒对身体造成的深度伤害。他从不掩饰自己对酒精的偏爱,将酒视作生活的一部分。

在长年大量饮酒的侵蚀下,叶利钦出现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病,不得不接受心脏搭桥手术。2007年,叶利钦因严重心血管疾病去世,享年76岁。那么问题来了:真的有“适量饮酒有益健康”这种说法吗?是不是“只要不过量,就没事”?现代医学已经用海量数据推翻了这个“美丽的误解”。

2023年,《柳叶刀》子刊发表了一项由北京大学团队主导、基于51万人饮酒与健康数据的大型分析研究,明确指出:“适度饮酒对健康无益。”而早在2022年,世界心脏联盟就发布报告强调:任何程度的饮酒都可能对心血管健康造成损害,哪怕是你以为的“小酌”。它不仅提升中风、心衰、心肌病的风险,也是公认的一类致癌物,增加肝癌、胃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概率。

从科学角度看,酒精没有“最佳摄入量”。“我只是喝一点点”“红酒有抗氧化成分”的说法,常常掩盖了酒精本身带来的多重风险。心血管、神经系统、肝肾功能……每一口下肚的酒,都是一笔你身体必须“还账”的债。当然,在中国,“滴酒不沾”并非易事,饮酒往往与礼仪、人情和文化绑定。但面对健康,我们不能被酒桌文化“绑架”。理性饮酒,是对自己和家人最起码的责任。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酒精不应超过15克,相当于啤酒450ml、红酒150ml或白酒30ml。这不是推荐摄入量,而是“风险警戒线”,超过就是过量。叶利钦的故事或许已经远去,但酒精带来的健康隐患仍时刻围绕我们。健康不是碰运气,它藏在每一个“敬你一杯”的当下。掌控节制,才是真正的掌控生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 王海阔 田艳涛 文)